汪精卫回国后,提出“和平运动”,认为通过谈判比战争更有利。但中日关系复杂,他的政治判断失误,最终签下丧权辱国的“汪日密约”,背负了汉奸的名声。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为了便于阅读,本站编辑在不违背原文含义的前提下可能对内容进行了适当修改。特此声明,本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仅作为信息展示平台,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真相。

作者 |二大爷

汪精卫养好病从欧洲回国之后,担任国民党的副总裁,二号人物。但是他和蒋介石在对日政策上已经不太对路了。汪精卫在1938年提出了著名的和平运动。这个运动的核心论点就是:中国是不可能打赢和日本的战争的。在彻底的失败之前,以谈判实现和平将更为有利,还可以为日本占领区的人民争取更好的待遇。

汪精卫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但当时并不奇怪啊,因为中国的抗战在当时完全是孤军奋战,国际上根本没有得到有效的支持。今天的乌克兰打俄国,几乎欧美的国家都在背后出钱出力,但当时的中国真的是举目无亲啊。在当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九国会议上,都是替日本说话的,连英美都不支持中国,反而要求中国以谈判来解决问题。

说句实话啊,如果不是二战爆发,日本加入轴心国和英美为敌,那么他们会不会帮中国,还真的是问题。美国也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才真正的全面支持中国。所以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的那个时间点上,汪精卫有悲观的情绪是很正常的。

在1938年日本占领南京之后啊,中日之间所有的谈判都破裂了,彼此断交,情况更加危急。汪精卫和周佛海、梅思平、陶希圣、高宗武等人就组成了一个低调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宗旨就是推进和平运动,认为再打下去没有意义了。但是汪精卫也知道啊,根据日本人提出来的和谈条件,蒋介石已经不可能同意。

所以他私底下派曾经当过外交部副部长的高宗武秘密前往日本,试探日本人的底线。那个时候的日本在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等大战役之后,占领了大片的地方,但是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依然还在。而日本因为战线太长,兵力捉襟见肘,深陷消耗战的泥潭,他们也意识到了很难在短期内打垮中国,特别是台儿庄战役,国军视死如归取得大胜,日军遭受重创。他也迫切的需要缓一缓。

汪精卫在这个时候提出和平运动,正中日本下怀。于是,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和高宗武接触之后,双方就达成了著名的“汪日密约”。这个著名的密约有六条:

一、中日签订防共协定,以内蒙为特殊防共地区,允许日本驻军。  

二、中国承认满洲国独立。  

三、日本废除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归还在华租界。  

四、同意日本开采华北自然资源,中方给予日本贸易最惠国待遇。  

五、日本不要求战争赔偿,但中国需要赔偿日本侨民的战争损失。  

六、待和平恢复,日本在两年内撤军。

这个密约确实是丧权辱国了,但是考虑到当时日本已经占领了大片的地方,能够争取到这些条件也不算是太差。最重要的是争取到了日本撤军的承诺,只要日本人撤军,那么也就算是和平达成。所以呢,汪精卫非常满意,觉得这是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了。

有了日本人的承诺,汪精卫就下决心要落实他的和平计划。但是很显然啊,这个计划老蒋是不会同意的。老蒋虽然私底下也和日本人有接触啊,但在日本占领南京之后,就全部中断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蒋在迁都重庆之后啊,他断定日本人的战线太长了,一口吃不下中国,所以他可以以拖待变,铁了心和日本要干消耗战。

所以在高宗武把对日密约的内容报告给老蒋之后,被老蒋破口大骂。但是老蒋也知道这是汪精卫牵头搞的事情,所以呢他也没有追究高宗武私下去和日本达成密约的,这件事不了了之。老蒋的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让汪精卫产生了严重的误判。他以为老蒋还是像签订塘沽协定的时候那样啊,因为拉不下面子怕承担责任,作为最高领袖想唱红脸,而默许他这个二把手去唱黑脸。

所以汪精卫反而加快了和日本接触的脚步。他又派出亲信周佛海去上海和日本人谈判,最终确定了之前达成的内容。双方在上海虹口的重光堂签署了最终的密约。所以这份密约也叫做重光堂密约。这个密约达成的前提,就是要汪精卫脱离重庆政府,出面挑头。

汪精卫呢也答应了。他最初的设想啊,其实并不是去日本的占领区成立一个政府,而是去云南,在目前尚未沦陷的南方地区建立一个新政权,来和日本谈判,达成协议后接收日战区,实现所谓的和平。这样呢他就不算是投敌了,不必背汉奸的罪名。

所以汪精卫在得到云南的军阀龙云支持他的承诺之后,在1938年的12月18号,就秘密带着家属和一帮的手下逃离重庆,飞往昆明。随后呢又飞往越南的河内。他在走之前啊,给蒋介石留了一封长信,信的最后说:“君为其易、我任其难。”也就是说,容易的事你来干,困难的就交给我吧。

所以即便是这个时候,其实汪精卫也不想和老蒋撕破脸皮。随后在12月29号,汪精卫在越南的河内发表了著名的“艳电”,宣布响应日本的和平建议,准备和日本人合谈推行和平计划。这个电报为什么叫做“艳电”呢?那个时候的电报都是按字数算钱的啊,所以字数是越少越好。

当时的电报员为了方便,把每个月的每一天都用一个字来代替,这样电报最后时间落款的时候啊,落一个字就够了。29号对应的那个字就是“艳”字,所以汪精卫在这一天发出的这份电报叫做“艳电”。

汪精卫的出走啊,就完全打乱了老总的计划,对于重庆国民政府一直在鼓舞人心的抗战宣传也是打击非常大。因为以汪精卫的名望和地位,连他都投靠日本了,那大家对于政府、对于蒋介石还能有信心吗?同时在国际上,也会让人怀疑中国政府的抗战决心,不利于争取外援和支持。你们都准备和日本合作了,谁还支持你啊?

所以老蒋对这个事非常着急啊。他对外宣称汪精卫前往河内是为了治病,为他回来留了一条后路,同时派出了多批说客前往河内劝说汪精卫回国。但这个时候汪精卫决心已定,他在发表“艳电”之后啊也没法回头了。

但这个时候啊,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原来和汪精卫达成协议的日本近卫文麿的内阁,在汪精卫的“艳电”发出几天后,突然倒台了。日本新成立的内阁对这个密约不感兴趣,把汪精卫直接就晾在了越南。汪精卫这下就傻眼了。他发出“艳电”之后,被国民党开除了党籍和一切职务,被全国上下一致唾骂,可以说是名节尽毁。

连原来答应支持他的云南军阀龙云都翻脸了,想在南方建立新政府已经成了不可能。现在日本人又不认账了,真的是里外不是人啊。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啊,汪精卫这个人他理想色彩太浓了,浓到有些时候缺乏基本的政治判断力。

日本人之所以原来愿意拉拢他,是因为他是牵制蒋介石最好的一枚棋子。他的号召力是其他中国人无法比拟的。在蒋介石全面抗战之后,日本人为了拉下蒋介石,多次明确提出,中日和谈的前提就是要蒋介石下台。所以,拉拢汪精卫的重要动机,就是要打击蒋介石的威望,分化中国的抗战阵营。

但是,日本人要达到这个目的,前提就是建立在汪精卫可以利用他的个人名望上。在中日两国大战正酣,双方的民众都极其看重民族感情和气节的时候,汪精卫逃到河内发表“艳电”。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管你说什么,也不管你的动机如何,都足以导致他的名望一夜之间完全坍塌。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塌房了。

汪精卫从来没有掌过军权啊,他在政坛也没有核心的团队。之所以一直能够身居高位,就是依靠前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人设和名望。一个人设崩塌,失去了名望的汪精卫,那就是秃了毛的鹰啊,可以谈判的筹码就很少了。而日本人在达到分化中国的抗战、打击蒋介石政府的目的之后,又还有什么动力要履行对你的承诺呢?所以从此,汪精卫的命运就再也不在他自己的把控之中了。

最后,老蒋迫不得已,命令特工前往河内执行暗杀计划。但是也确实是汪精卫命不该绝啊,刺杀那天,他正好和自己的秘书曾仲明交换了房间,结果中统的刺客刺杀了曾仲明,而汪精卫又捡回了一条命。这件事也最终让他下定决心逃到了上海,和日本人谈判建立政府的事情。

但这个时候的日本人,已经死死地拉捏住了汪精卫,因为汪精卫没有退路了。所以,日本的新首相、军人出身的阿部信行,大幅度修改了之前的密约,提出了《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不仅再也不提所谓的撤军承诺,反而要求扩大日军的驻军范围;外交上你要承认已经存在的满洲国以及华北的多个傀儡政权。长江中下游地区,都要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汪精卫建立的新政权的税收要由日方来掌握。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技术顾问都要由日本人来担任,等等。

如果说之前的“重光堂密约”已经是丧权辱国的话,那么这一份新的条约,那可就是真的不折不扣的卖国了。不仅完全成为日本人掌控下的傀儡政权,而且事实上承认日本分裂中国的合法性。说难听一点,连满洲国都不如。

汪精卫在看到日本的新要求之后,他也知道自己被耍了,但是能怪谁呢?他已经没有谈判的筹码了。所以汪精卫流着泪对老婆陈璧君说:“日本如能征服中国,就来征服好了。他们征服不了中国,要我签一个字在他们的计划上面,这种文件说不上什么卖国契。中国不是我卖得了的,我若签字,就不过是我的卖身契吧。”

汪精卫这种彻底屈服的态度,连跟随他逃出重庆的高宗武都看不下去了。高宗武是“重光堂密约”的经手人,他看着日本人坐地起价,根本就是想吞并中国。所以他自己也非常后悔。如果说按照之前的协议,还有可能找到退路的话,这份新的协议一旦执行,那就是万世不能翻身啊。

所以在1940年的元旦,高宗武和另外一个谈判人员陶希圣,在上海的黑帮皇帝杜月笙的安排下,逃亡香港。随后,他们与中统的特工取得联系,高宗武把“重光堂密约”的全文,在当年的1月6号发表在《大公报》上,这就是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

老蒋在读到这份秘密协议之后,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吾不知汪逆卖国之实情竟至如此也,彼对国土与主权之丧失毫无关心,是诚狗彘不如矣。”这也是后来老蒋将汪精卫挫骨扬灰的根本原因。

这个消息公布之后,汪精卫的汉奸之名就彻底没有挽回的余地了。连当年一直支持他的南洋华侨,也把他唾弃了。著名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公开声明:“汪精卫卖国求荣为天下共弃。”

汪精卫在声望大坍塌的同时,也让当时一部分对日本还心存幻想的中国主和派感到绝望啊。他们也看清了日本人并不是想要真正的和平,转而成为了坚决的主战派。

背负无限屈辱的汪精卫,最终在1940年的3月30号在南京建立了政权,还叫做中华民国,还用青天白日旗。但是这个政权啊,除了得到日本以及其他轴心国成员的承认外,根本得不到其他国家有效的承认。所以跟满洲国一样啊,也被广泛的称为伪南京政府。

当时的日本人,把之前在中国建立的一些傀儡政权都合并到汪精卫的旗下。但即便如此啊,汪精卫政权的实际管辖范围也非常小,实际上他能控制的只有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三个省以及广东、福建的一部分。

在此期间,日本人的掌控下,汪精卫也没有干成他心念念的所谓和平计划。他除了收回所谓的部分外国租界外,所取得的成绩乏善可陈。更要命的是在1943年的1月,他还被迫加入了轴心国的阵营,对英美宣战,甚至还和满洲国互派大使互相承认。

汪精卫还招降了重庆阵营的一些边缘人物和地方的小军阀,事实上配合了日本瓦解中国抗战阵营的策略。汪精卫的政权在宣传上啊,也基本上是完全迎合日本的“大东亚共荣”政策,甚至频频为纳粹德国以及墨索里尼的意大利站台。这些行为和他当初所说的和平计划完全是背道而驰啊,坐实了傀儡政府的名号。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都很难在道义上站住脚。

汪精卫打着和平的旗号,在日本人的裹挟下,走得实在是太远了。和同期同样在日本的屋檐下,但是坚决保住了晚节的北洋军阀,比如段祺瑞、吴佩孚、孙传芳、曹锟等人,那真的是天上和地下。这些北洋的老军阀曾经多多少少都有黑历史,但是在晚年面对名利的诱惑,宁死也不和日本人合作,民族气节上确实没话说。所以两相对比之下,汪精卫被人扣上汉奸的帽子,那也真的不是太冤。

当然啊,实事求是地说,汪精卫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干了很多好事。比如他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大概掌控了40万的军队,但是他主要用来保境安民,从来没有跟蒋介石开过战,也没有跟共产党打仗,基本上没有打过自己人。国民党的大佬李宗仁在他的回忆录里面是这么说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说一句公道话,便是汪兆铭当了汉奸,却没有做积极破坏抗战的勾当。例如汪氏投敌后,以前与汪氏渊源最深的国军将领,如第四战区司令官张发奎和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黄祺翔,都是抗战阵营的柱石,然而终汪之世,未尝作片纸只字向张、黄等招降,足见大义所在,纵是卖国贼也颇觉不为已甚,而自我抑制。”

抗日名将张发奎,他曾经负责战后接收广东地区啊,他说:“我没有听到广州民众对汪伪政权的抱怨或抨击,也没有广州民众对伪政府抱怀恶感的印象。我没有见到伪政府在广东压迫人民的任何证据。”所以实事求是地说,汪精卫的政权是傀儡政权不假,但是他也确实保留了一点做人做事的底线,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保境安民,对日本人虚与委蛇,没有同室操戈,甚至还默许和重庆方面有情报联系。

再比如啊,日本人要求他加入轴心国,对英美宣战。他利用这一点,要求日本更改之前的协议,废除了一系列日本人的特权。但是当日本人要求他派兵参加太平洋战争的时候,他又百般推脱就是不干啊。所以他虽然对英美宣战,但实际上除了打口炮,并没有干任何实际的事情。

但是这些行为啊,在汉奸的名号下,注定是不可能被人所认可的。极度苦闷中的汪精卫也多少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他在1943年的重阳,写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词:

“城楼百尺倚空苍,雁背正低翔。满地萧萧落叶,黄花留住斜阳。阑干拍遍,心头块垒,眼底沧桑。为问青山绿水,能禁几度兴亡?”

这首词通篇可以说,都是南唐李后主的亡国幽怨,算是一语成谶。1944年的3月,汪精卫留在身体内的那颗子弹引发了恶性的肿瘤,很快就卧病不起。他被迫前往日本治疗,最终在当年的11月,死在了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医院。他在死之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回中国。”

此后呢,按照他的意愿,埋在孙中山陵西南的梅花山。可以说汪精卫死得很及时啊,因为他死的时候日本的败局已定了,美军打到日本本土只是时间问题了。很快日本就在第二年投降,汪精卫留下的南京政府也自然解体,被蒋介石接收。

老蒋回南京之前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令何应钦去炸掉汪精卫的坟墓,把汪精卫的遗体挖出来火化之后,骨灰直接撒入长江,真正的“挫骨扬灰”。一个曾经名满天下的少年英雄,就这样带着汉奸的名号被写进了历史的教科书。

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还被判无期徒刑。中共建政之后,和陈璧君有交情的宋庆龄替她向老毛求情。老毛呢也给她一个台阶,说你只要写个悔罪书,我就可以把你放了。结果陈璧君是真硬气啊,她绝不悔罪,也绝不抹黑汪精卫,最终在1959年死在上海的提篮桥监狱。

对于陈璧君,有很多人认为,她强势的性格对于汪精卫影响很大,甚至是导致汪精卫倒向日本的关键。比如汪精卫的下属陈公博,他就曾经说过:“汪先生离开陈璧君干不了大事,但是没有陈璧君也坏不了大事。”而名将张发奎也认为啊,置个人仇恨于国家利益之上是错误的。很明显,汪精卫对蒋的仇恨,甚至更重要的——他妻子对蒋的仇恨,已经放在民族大义之上了。

说了这么多汪精卫的是是非非,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汪精卫呢?历史上对于汪精卫的争议啊,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他到底是曲线救国还是卖国求荣?

同样是被定义为汉奸的陈公博,在受审的时候,他是这样为汪精卫辩护的:“我认为抗战应该,而和平是不得已。平心静气去想想,当日汪先生来京之时,沦陷地方至十数省,对于人民只有抢救,实无国可卖。在南京数年为保存国家人民的元气,无日不焦头烂额,忍辱挨骂。对于个人只有熬苦,更无荣可求。”

这种观点,其实也代表了大部分对于汪精卫的争议所在。我分别说说,汪精卫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说完了各位自然有自己的判断。

汪精卫的第一个优点,就是他始终有一种士大夫特有的烈士情节,那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冲动。从他刺杀摄政王闻名全国开始,到民国建立啊,他作为革命的元勋,有无数次大富大贵的机会,但是呢他都不屑一顾,屡屡主动放弃。真正的践行了同盟会功成身退的那种高尚理想。他和蒋介石争了一辈子,但大多数时候都是政见之争,国体之争,没有说为了谋求自己的大位,一定要你死我活。最后被日本人所骗,执行所谓的和平计划,做了傀儡,也是出于这种烈士情节。

他的第二个优点,就是践行民主共和,凡事不喜欢诉诸武力。从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开始,中国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共和,就已经名存实亡。各种各样的野心家和军阀,打着救民水火的旗号,打得你死我活,都在用枪杆子来说话。唯有汪精卫真正的践行共和的理念,劝过袁世凯,劝过孙中山,劝过蒋介石。绝大部分时候,他都反对诉诸武力,最后也是因为这个理念投靠了日本。

孙中山死后,汪精卫完全有机会独揽大权,但是他并没有。遇到问题啊,他总是喜欢集体协商,开会决定,很少独断专行。但凡有挫折,马上就背锅下台,也不会利用权力斗争来打击自己的政敌。这个在民国的政治人物里面,是比较少见的。

他的第三个优点,就是个人的私德无可挑剔。汪精卫早年就提出六不主义,他自己呢,也是身体力行。民国的政要啊,包括蒋介石和老毛,很多人啊,都是三妻四妾,五毒俱全。但是汪精卫作为一个著名的美男子,守身如玉,没有任何的不良嗜好,完全是君子之风。哪怕是反对他的人啊,也从他的私德上是挑不出毛病来的。更难得的是,他作为国民党的元老,长期居于高位,却从来不拉帮结派,也不以权谋私。

中国有句老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跟着汪精卫这种人啊,捞不到任何好处,那自然愿意死心塌地投靠他的人就很少。所以他在国民党内啊,是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真正派系,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名望立足,这个人也是很少见的。

但是汪精卫的缺点,远远比他的优点更致命。

汪精卫有哪些缺点呢?4大致命缺点。第一就是前面我已经提到的,意志不够坚定,经常首鼠两端。汪精卫的骨子里面,他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文人,他有独立的思想,有原则底线,不轻易的随波逐流。但是作为政治的领袖,他缺乏坚定的立场,经常摇摆不定。

比如刺杀摄政王的时候啊,他是坚决的革命者。被肃亲王感化之后,他又觉得满清还不错,革命是兄弟阋墙。又比如对共产党的态度,原来他坚决的反对联俄联共。孙中山一坚持,他又转头去支持联俄联共。等到俄国人的目的暴露,不得不清共的时候,才调转枪头。又比如对抗日的态度啊,原本是坚定的主战派,遇到挫折又转身成了坚定的主和派。经常180度的摇摆,也导致汪精卫在面对重大问题的时候,缺乏政治家应该有的坚定意志和完整的解决方案,动不动就走妥协的路子。

李宗仁在回忆录里面,是这么评价汪精卫的性格的:“每临大事,复举棋不稳,心志不定。”

汪精卫的第二个缺点,就是分不清责任轻重,做事过于率性。汪精卫不恋权位,经常在党内纷争激烈的时候,就主动背锅下台,奔到欧洲去避风头。在他的一生中啊,去欧洲就去了6次啊。这个人说好听一点叫做高风亮节,说难听一点就是撂担子逃避责任。该站出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你走了。等问题没有了,才又在千呼万唤中回来,保全自己的羽毛,但是也丧失了作为政治家应该有的担当。这就导致他推进了很多政策,没有前后的一致性。想起来就干,干不了不是想办法继续干,而是转身就走。

抗战之初,迁徒洛阳,坚决要抵抗,遇到挫折辞职了。塘沽协定主导和谈,被骂卖国,也辞职了。曾经忠心追随汪精卫的名将张发奎,他是这么评论的啊:“每逢出现议题,他总是要看蒋先生的脸色,他本身没有主意。他一阔就变脸,变得官气十足,忘了他从前的理想。”

汪精卫的第三个缺点,就是缺乏国际政治眼光,看不清大局。在抗战的初期啊,中国确实面临非常不利的国际局面。当时的欧洲战场还没有全面开战,反法西斯的同盟阵线还没有建立,欧美都明哲保身,不愿意帮中国。所以汪精卫认定中国单凭一己之力,干不过日本,打下去只能是亡国。

这个想法呢,在1938年是成立的,在1939年也成立。但是随着中国成为同盟国的成员,得到了大批的援助,尤其是美国对日本开战之后,轴心国在各条战线都已经露出了败相。汪精卫在这个时候依然看不出趋势,到1943年还依附日本向英美宣战,鼓吹日本的大东亚主义。这种一条路走到黑,缺乏基本的国际政治判断的短视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都亮了,还尿了一床。这种短视啊,注定会让他选错边、站错队。

汪精卫的第四个缺点,也是他最致命输得一败涂地的地方,就是在于他没有站稳民族大义。一个政治家讲求实际,懂得变通,这是好事,但是一定要清楚啊,有些政治底线是无论如何不能触碰的,更不能作为交易。这个底线就是民族大义。所谓的民族大义,就是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的时候,一定要站稳本国和本民族的立场,不能以牺牲主权独立,伤害民族感情为代价,去实现所谓的政治目标。

和汪精卫高度类似的,就是法国的贝当元帅啊。他在一战中声名显赫,战功卓著,是法国人心目中当仁不让的民族英雄。结果在二战中向希特勒投降,接受了纳粹德国一系列屈辱的条件,在法国的南部建立了维希政府。整个过程跟汪精卫的行为是神同步,而结果呢,也完全一样。在二战后被千夫所指,被判死刑,后来是看在他年老体衰的份上啊,改为终身监禁。你说贝当就真的没有一点军人的骨气了吗?那倒不是啊,他的想法其实和汪精卫是一样的。

荷兰有个著名的话叫范米格伦,他因为私下卖了几幅自己制造的赝品画作给纳粹,战后就被判刑啊,差点被绞死。即便是他拼命证明,这些画是他自己画的,是假的,最后也被判入狱。所以不管古今中外,民族大义是所有公众人物,尤其是政治家的立身之本。你一旦背离了这一点,不管你的动机是好是坏,也不管你有功还是有过,通通都没法交代。人民群众对于屈膝投降的痛恨,远远大于对于苟且偷生的向往,宁可牺牲,不愿为奴,这是亘古不变的民族感情,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特别是汪精卫顺从日本分裂中国的意图,承认满洲国以及华北的傀儡政权的行为,那更是严重的伤害了民族的情感。这个世界上啊,没有哪个国家,没有哪一个民族,允许外部势力无端端的分裂自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历史教授约翰·亨特,在他写的《中日战争时期通敌内幕》这本书里面,他是这么评价汪精卫的:“不管有意还是无意,汪实际上用他自己巨大的名望和威信,去帮助日本最坚决的大陆扩张主义者的分治合作计划。这个计划是如此藐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以致只要汪默认了它,他的政权就注定了非失败不可。

大家都知道中共在抗战中啊,其实他们和日本人也是眉来眼去,暗通款曲,根本不抗日,一门心思的发展自己。但是中共也不敢公开和日本站在一起啊,无论私底下干的有多龌龊,老毛明面上都是举着抗战的旗帜,争取道义上的主动啊。老毛甚至在1940年的2月,在延安召开公开声讨汪精卫的大会。他自己在台面上的戏,那可是做得足足的。

而蒋介石也是一样的。他在抗战中啊,其实一直私底下都和日本人在谈判,最后一次是在1945年的3月,甚至都差点单独达成停战协议了。但是蒋介石很聪明啊,谈继续谈,仗继续打,可以让日本体面的退出,但关乎主权和领土始终不让步,既注重现实也兼顾立场。虽然到今天也没有人骂他。

当一个政治家投敌、从敌成为事实的时候,他在政治上就死亡了。古今中外没有例外。也许就像陈公博所辩护的那样啊,汪精卫的曲线救国初衷,确实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得偿所愿,反而适得其反,无形中践踏了国家的尊严和形象。所以这样的初衷,不管好坏都丧失了意义。

今天我们回头看汪精卫啊,其实是有现实的意义的啊。比如今天还在进行中的俄乌战争,以川普为代表的很多右翼势力啊,都一直在鼓吹乌克兰抵抗是没有意义的,叫嚣泽连斯基应该认清打不过俄罗斯的这个现实,早点割地求和、保境安民。很多中国人呢也认同这个观点。

乌克兰比俄罗斯弱,这个是事实。继续打下去还会付出巨大的牺牲,也是事实。但是坚决抵抗,才是泽连斯基和乌克兰赢得全世界的尊重和支持的根本所在,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立身的道义所在。如果泽连斯基跟被当和汪精卫一样,为了追求所谓的和平,向俄罗斯下跪求饶,割地求和,那么乌克兰不仅得不到想要的和平,而且还会失去全世界的支持,只会从此在俄罗斯的淫威之下,痛苦地苟且偷生。

所以坚决抵抗,才是维护乌克兰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最优解法。站稳了这一点,才是乌克兰将来屹立于世界的资本。屈膝投降也许会减少牺牲,但是换不来长久的和平和发展。

换一个角度说啊,汪精卫给我们的另外一个启示就是:千万不要和民族的分裂势力站在一起。汪精卫当年承认满洲国,还互派大使,这是严重违背民族利益和民族情感的。今天的海外中文圈也有一股歪风邪气,就打着反共的名号,叫嚣分裂中国,好像中国分裂了就能实现民主了。日本人占领中国期间,前后扶持了8个傀儡政权,中国确实很分裂,但是民主了吗?人民又得到了什么好处呢?

有些很可笑的人啊,甚至还叫嚣要重建满洲国。你的满洲国,是不是该把康德皇帝给请回来啊,把日本的关东军也请回来啊?这些严重无视历史事实,也严重伤害民族情感的事情啊,他不管打着什么样的口号,都会被全世界所唾弃。他跟反抗极权不沾边,也跟民主自由不沾边,就是一帮小人,没有汪精卫的节操和名望,却想干汪精卫都干不成的事,你能有什么结果?

我们今天重新梳理汪精卫的历史,更多的是展现一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确实曾经是英雄,也确实曾经是罪人。他性格中高尚的那部分,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形象,但是性格中缺陷的那一部分,又砸碎了这个光辉的形象。他的历史定位有可以讨论的地方,也有盖棺定论的地方,有值得叹息的地方,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汪精卫的孙女何重嘉女士,她在评价自己的外公的时候说:“汪精卫不需要平反,好人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我就用汪精卫自己的诗,来为他做过最后的评价吧:

忽忽余生恨,茫茫死后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