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1907 年 12 月 5 日—1971 年 9 月 13 日),原名育蓉,字陽春,一字祚大 ,號育容、育榮、雨融、毓蓉、尤勇,乳名春兒。湖北黃岡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3]。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4],原正國級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第一代主要領導人之一。軍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林彪於 1923 年 6 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 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在黃埔軍校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北伐戰爭。1927 年 8 月,他參加南昌起義,隨後轉戰井岡山,先後擔任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軍團長等職,參加歷次反圍剿戰爭及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 115 師師長,指揮平型關戰役,隨後赴蘇聯養傷。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野戰軍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作戰,攻佔了東北、華北、中南、華南、以及海南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副主席、國防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等重要職務。文化大革命爆發的權力重整期間,他選擇追隨毛澤東,一度成為中國共產黨二號人物,曾作為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的接班人被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及 1970 年憲法草案[a]。成為法定上的接班人。
1970 年第三次廬山會議上,中共中央內部政治集團之間矛盾開始激化,他的集團陷入與康生、張春橋等人的權力鬥爭,更為重要的是與毛澤東關係的逐漸破裂,導致在政治上旋即失勢。1971 年 9 月 13 日,林彪攜妻子葉群、兒子林立果等人從秦皇島山海關機場乘飛機出走[5],所乘坐的 256 號三叉戟專機墜毀於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西北約 70 公里的蘇布拉嘎盆地[6],機上 9 人全員身亡,無一生還。史稱九一三事件,消息曝光後他被打為反革命,地位由四人幫取而代之。
林彪在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中均有出色表現。林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開國功臣[7],他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從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一直進攻至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島,殲敵數量多於西北野戰軍及華北野戰軍[8]。
大革命時期
接受革命思想
林育蓉 9 歲時父親林明卿供其讀私塾,其私塾老師李卓侯是“中國地質學之父”李四光的父親,早年參加過同盟會,思想開放、知識淵博,李說:“育蓉性子陰柔,不好把握,是龍是蟲,一切全靠他自己”[9]。
林育蓉的堂兄林育英和林育南是中共歷史上的重要人物。1919 年 7 月,林育南、惲代英籌資創辦的浚新[b]學校,林育蓉入讀,期間五四運動使各種進步思潮興起,林育蓉也受到影響[10]。
對聯:
讀書處處有個我在,
行事樁樁少對人言。
《上巳祀孔記》
孔子為我國周時代人,仁義愛民,為我國之偉人焉,故至今我們人尤敬祀之。中華民國九年八月初五日,為仲秋上丁,全國各學校於此時祀孔,遵古禮也。吾校師生亦祀孔,同學高初共百餘人,皆敬祀孔子。因孔子聖人,為我中華教宗也[11]。
1922 年 3 月,在林育南的動員和幫助下,小學未畢業的林育蓉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董必武等創辦的武昌共進中學,其入學考試作文《論男女同校》受到閱卷老師錢介盤的讚賞[11]。林育蓉經常接觸陳潭秋、董必武、惲代英、林育南、林育英等從事革命活動的共產黨人,聽他們談論國家大事[10]。
當時林明卿辦的布廠陷入困境,在無錢供林育蓉上學的情況下去信叫林育蓉回家種田[12]。1923 年 1 月,林育蓉選擇休學半年賺夠錢再讀書,在林育南的幫助下在小學當代課教師。1924 年,他成為共進中學學生運動的領袖、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被中共共青團武昌地委指定為共進中學團支部書記[11]。
1925 年秋,五卅運動中林育蓉帶頭參加遊行示威。經林育南介紹,他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1]。夏,當選湖北省學生代表,出席在上海舉行的全國學聯第七次代表大會。當時林家大塆和回龍山一帶中學畢業的人很少,林明卿來信要已經畢業的育蓉回鄉辦私塾當教師,以便關照家庭生活,他沒有回信[13]。
投筆從戎
1924 年底,根據陳獨秀、毛澤東的提議,中共中央要求各地組織迅速在內部選派優秀青年投考廣州黃埔軍校,為中共培養軍事人才。林育蓉想投考的想法得到兩位堂哥的贊許。他寫信告知父親,林明卿跑到武漢阻止不成,最終選擇放手,還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林育蓉很感動。後林育蓉在上海考試通過被錄取[13]。
林育蓉到廣州後,由於早就不滿名字像女孩子,於是自行改名為林彪[13],別名尤勇。由於有林育南的引薦信,受到蕭楚女、惲代英的照顧。1926 年 1 月,進入黃埔軍校入伍生團學習。3 月 8 日,經甄別考試,升入第四期學生總隊,被編入步兵科第 2 團 2 營 3 連,他是少數公開身份的中共黨員,擔任 3 連中共黨支部書記。
1926 年 10 月 4 日,黃埔四期學生提前畢業,補充進國民革命軍參加第二次北伐戰爭。
黃埔四期學員誓詞:
不愛錢,不偷生。統一意志,親愛精誠。遵守遺囑,立定腳跟。為主義奮鬥,為主義而犧牲。繼承先烈生命,發揚黃埔精神。以達國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謹誓。
1926 年 12 月,林彪被教官聶榮臻分派到第 4 軍葉挺獨立團 2 營 7 連任見習排長,後升任排長。與林彪同連的易水秋回憶:林彪很聰明,連長組織射擊訓練,他經常幫忙出點子,想辦法。他在小鐵桶裝入白灰做為靶子,鐵桶中彈噴出白灰,大大提高了射擊趣味性從而提高了訓練品質[13]。
1927 年 5 月,林彪升任 73 團 3 營 7 連連長,後所部歷經上蔡戰鬥、臨潁戰鬥。
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
南昌、湘南起事
1927 年 4 月,蔣介石宣佈清黨後,林彪依然選擇跟隨中共。8 月 1 日,中共在南昌發動武裝起事。2 日,林由聶榮臻、周士第直接率領到達加入暴動。“(林)帶領的那個排在這場戰鬥中打得異常勇敢,林彪始終沖在士兵們的前面”[14]。
26 日,會昌戰鬥。南昌起事的共產黨軍隊進攻攔截的廣州衛戍司令錢大鈞部萬餘人,7 連一進入陣地,只有 20 歲的林彪發現面對的國軍正面的火力很強,兩側較弱,果斷指揮一個排沿著一條幹水溝從敵人側翼進攻,國軍招架不住後撤,共產黨軍隊一直追擊進會昌城,曾是林彪老師的錢大鈞嚇得警衛都不要,扔下轎子隻身騎馬逃走,團部、營部均表揚了 7 連[15][16]。
10 月,南昌起事的主力幾乎覆沒。下旬,林彪所在南昌起義一部到達江西信豐鎮城西(天心圩)。由於途中部隊人數銳減且不少高層離開,朱德召開了全體軍人大會,宣佈這支部隊今後由他和陳毅領導,並說:“願意繼續革命的跟我走,不願再幹的可以回家,來去兩便,絕不勉強”[17][18]。陳毅、粟裕、陳士榘[c]和蕭克描述,林彪和一些黃埔軍官學校出身的軍官找到陳毅勸他一起走,陳拒絕,林等留下槍後離開,後遇到困難又歸隊,陳當著官兵面狠狠地批評了林,但仍讓其擔任七連連長將功補過[17][18][20],林彪後來指那是戰略轉移[16]。
1928 年 1 月,朱德所部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 1 師,林彪任 1 團 2 營 2 連連長。1 月 12 日-3 月中旬,朱德、陳毅率部發動湘南暴動。期間國軍桂系李宜煊師一個團進攻耒陽,朱德率部撤出耒陽城,國軍 2 月 26 日佔領,林彪率領 2 連在幾百農軍的配合下,在附近的敖山廟伏擊國軍陳壁虎營,殲敵 100 餘人(一說 400 餘[21])[22][23]。
3 月 1 日,朱德率部攻打耒陽城,受挫向郴州方向退卻。是夜,白天沒參加戰鬥(可能是沒趕到)的林彪在 3000[21]農軍的配合下,指揮 2 連突然發起攻擊,守軍混亂中略略抵抗一下,傷亡了五六十人就開始敗退。12 日,朱德提拔林為 1 營營長[24]。
井岡山會師
1928 年 4 月 28 日,林彪隨朱德、陳毅部與毛澤東秋收起義所部等會師井岡山。毛下山迎接時見林在路邊給部隊講話:“這個土匪,那個軍閥,只要有槍,就有塊天下。我們紅軍也有槍,紅軍也能坐天下。”次日,毛讓林給井岡山紅軍做《紅軍能夠坐天下》的報告[25]。5 月 25 日,會師的部隊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林任 10 師 28 團 1 營營長。
6 月,江西的國軍對井岡山發動第四次“進剿”。6 月 23 日,紅 28 團發動七溪嶺戰鬥,採取林彪的“從全團連排幹部中,挑選一部分骨幹組成衝鋒隊,配備短火器,每 24 人為一衝鋒集群,編成十餘個集群,輪番向敵人猛衝猛打”戰術,取得勝利。8 月 25 日,林彪代理紅四軍第一主力紅 28 團參謀,11 月升任團長[26],這時候他已經成為紅四軍的四號人物[27]。
冬,林彪提出的“買東西要付錢”和“要講衛生,蓋廁所離家要遠”,使毛澤東提出的著名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擴充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28]。
林彪早期指揮部隊的兩、三次後撤在九一三事件被揭發批判,陳士榘則指這種為保存自己部隊實力而後撤的“山頭主義”情況中共軍隊出現過不少[16]。
1929 年 1 月,工農紅軍第四軍錯誤地決定彭德懷部留守,主力離開根據地,導致連連敗仗。2 月 10 日-11 日,大柏地戰鬥。紅四軍在軍隊每人只有 20 發子彈的情況下做出“最後一擲”[28],伏擊了冒進的劉士毅部,戰至第二天上午彈盡糧絕,許多士兵用樹杈、石頭、空槍與劉士毅部搏鬥,獲得勝利,俘 800 餘國軍,毛澤東表揚紅 28 團戰鬥力強,能打硬仗[29]。
3 月,紅四軍將原來團的建制改為縱隊,編為 3 個縱隊,21 歲的林彪任主力第一縱隊縱隊長(又稱司令,師長級),陳毅任黨代表。
這時的林彪不接近士兵和下級幹部,從來不和下級漫談、說句笑話。他說“帶兵要嚴,以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1929 年夏,閩西虎岡縱隊司令部一勤務員拿了平民一點財物,林叫來問了幾句,立即拔手槍打死。當年 12 月在古田,第一支隊部一炊事員偷了一雙鞋,查獲後該支隊支隊長王良、政委李賜凡向林面報,林立即指示要執行紀律,由支隊槍斃[20]。
5 月 23 日至 6 月 19 日的龍岩戰鬥中。紅四軍三次攻佔龍岩,第三次時的突襲將守城的陳國輝旅 2000 餘人殲滅,毛澤東、朱德表揚紅一縱隊在龍岩的兩仗打得十分漂亮[30]。
6 月 22 日,紅四軍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毛澤東和朱德兩人由來已久紅軍的建軍問題的分歧爆發,朱德反對毛的“黨管一切”觀點,林彪支持毛的觀點,會議上支持朱德觀點的人占多數,毛被選下前委總書記的位子,會後毛離開紅四軍“養病”。12 月 29 日-30 日,古田會議。會議通過決議,全盤接受了毛澤東的建軍主張。毛澤東獲得紅四軍領導權,重新當選前委總書記,林彪當選總前委委員,進入紅軍決策層[31]。
反圍剿戰爭
1930 年 2 月,23 歲的林彪升任紅四軍軍長,6 月,所部擴編,工農紅軍第一路軍成立(後改稱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簡稱紅一軍團),林彪任第一主力的紅四軍軍長。
10 月-次年 1 月,紅一方面軍第一次反圍剿戰爭。蔣介石調集 10 餘萬人,在魯滌平的指揮下,進攻紅一方面軍 4 萬餘人。毛澤東在作戰會議上問林彪:“紅四軍這次又是啃的硬骨頭,你對粉碎蔣介石的反圍剿作戰有信心沒有?”林彪和羅榮桓同時答道:“有信心!”。12 月 30 日,龍岡戰鬥,紅四軍作為主攻,和紅三軍團、紅三軍、紅十二軍圍殲了國軍突進的張輝瓚部,殲滅國軍近萬人[32]。
1931 年 4 月-5 月,紅一方面軍第二次反圍剿戰爭。蔣介石調集 20 萬人進攻紅一方面軍,林彪指揮的紅 4 軍在富田戰鬥、白沙戰鬥、中村戰鬥皆表現出色。7 月-9 月,紅一方面軍第三次反圍剿戰爭。蔣介石調集 30 萬人進攻紅一方面軍。林彪指揮的紅 4 軍在良村戰鬥、黃陂戰鬥、方石嶺戰鬥皆表現出色。
1932 年 3 月 12 日,紅四軍、紅十二軍合編為紅一軍團,25 歲的林彪升任軍團總指揮(後稱軍團長)。4 月,漳州戰役。紅一方面軍殲國軍兩個旅大部,俘 2300 人。7 月 2 日-10 日,南雄水口戰役,擊潰國軍 15 個團。8 月 16 日-23 日,樂安宜黃戰役,殲國軍 3 個旅,俘 5000 人。11 月 16 日-次年 1 月 8 日,金溪資溪戰役,殲國軍一個旅又一個團,俘 4000 餘人。
1933 年 2 月-3 月,紅一方面軍第四次反圍剿戰爭。蔣介石調集約 50 萬國軍在何應欽的實際指揮下,進攻約 7 萬紅軍。2 月 27 日-3 月 1 日,黃陂戰鬥。林彪首次指揮大兵團作戰,統一指揮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紅 21 軍取得勝利。3 月 21 日,草臺崗戰鬥,林彪指揮紅一軍團消滅了陳誠賴以起家的王牌 11 師。兩次戰鬥殲滅國軍 1.9 萬人。
1933 年 10 月,共產國際派李德任中共中央軍事顧問,得到紅軍新領導博古等的支持,執行“王明路線”,毛澤東失去了指揮軍隊的權力。李德一改紅軍擅長的運動戰和遊擊戰,改以陣地戰、堡壘戰,要求紅軍在戰略上採取“堡壘對堡壘”、在戰術上採取“短促出擊”對付國軍“第五次圍剿”。12 月-次年 10 月 10 日,紅一方面軍第五次反圍剿戰爭。蔣介石調集 100 萬國軍,並以 50 萬重點進攻中共中央蘇區。國軍用重炮炸掉紅軍簡陋的堡壘,而紅軍採用李德的戰術在陣地戰中攻擊國軍堡壘,因缺乏重武器連吃敗仗[33]。
8 月 31 日-9 月 3 日的溫坊戰鬥,林彪指揮的紅一軍團和兄弟部隊採用運動戰,斃傷國軍 2000 餘人,俘 2400 餘人。但這次“第五次反圍剿”以來少有的勝利並沒有扭轉整體戰局。
隨中央紅軍戰略轉移
1934 年 10 月 10 日,博古、李德等率紅一方面軍(又稱中共中央紅軍)8.6 萬餘人以向西突圍離開根據地,與紅二軍團、紅六軍團會合的方式對付國軍“第五次圍剿”。林彪率紅一軍團 1.8 萬人和彭德懷所率紅三軍團負責開路。
![工農紅軍戰略轉移路線(兩萬五千裏長征)](https://histfacts.com/post_img/linbiao/1/image.png 林彪)
1935 年 1 月 15 日-17 日的遵義會議上。聶榮臻描述林彪無論在會議前和會議上“都沒有講什麼話,他的態度是曖昧的”[34][35]。伍修權、李富春也說林一言不發或沒有講什麼話[36]。但《林彪日記》描述:“林彪即席發言,表示完全同意毛澤東的發言,重申他的觀點,批評中革軍委在戰略指導思想上的錯誤以及因指揮失當而貽誤戰機的戰例。林彪列舉溫坊戰鬥未執行中革軍委錯誤的作戰方針,而堅持誘敵深入在運動中消滅敵人而取得勝利的事實,證明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正確。”[d]。
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後,林彪在給中央“三人小組”寫的信中建議變動人事,要求撤換毛澤東,但未被採納[37]。
1935 年 5 月,紅一方面軍強渡大渡河後,林彪率未渡河的紅一方面軍一部奔襲瀘定橋,先頭部隊紅 4 團強行軍,歷經數場戰鬥於 25 日到達瀘定橋一側,後到的林彪迅速開會研究部署奪橋方案。紅 4 團經 2 小時成功攻佔[38][39]。對此毛澤東說:“過大渡河[e]是紅軍長征途中最關鍵的事件。如果在那裏失敗了,它就很可能被消滅。這種命運,在歷史上早有先例”[40]。
過雪山草地到達陝北
劉忠回憶:“林軍團長在長征中經常生病,健康情況不很好。當紅軍翻過幾座大雪山,要進入草地的時候,他的身體更加虛弱了。”“(有些草吃了會中毒,大家 把找到的大部分野草拿去給林彪看),凡是沒人吃過的草,他都要親自嘗嘗,親自試試,並且還常常騎上騾子親自到野外找,找到能食用的野草,就拿到各單位去介紹,或用文字通報全軍”[41]。
1935 年 6 月 16 日-17 日,林彪指揮了臘子口戰鬥。11 月 20 日-23 日,直羅鎮戰役,林彪指揮紅一方面軍斃傷國軍約 1000 人,俘 5300 餘人。1936 年 2 月 20 日-5 月 5 日,東征戰役。林彪親自在一線偵查地形為部隊選擇好強渡黃河的渡口,紅一方面軍渡過黃河,進攻山西閻錫山等部,殲滅國軍約 7 個團,俘 4000 餘人[42]。
這時包括林彪等人向毛澤東提議成立培養紅軍幹部的大學獲批准,1936 年 6 月 1 日,紅軍大學成立,林彪調任校長進行教學,不再任軍團長。次年 1 月學校更名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林兼任學校政委[10]。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1937 年 7 月 28 日,日軍對華北發動全面進攻,中日全面戰爭爆發。8 月 25 日,國共第二次合作,紅軍改編,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 115 師,林彪任師長[10]。
1937 年 9 月,在與國民政府軍合作的平型關戰役期間,林彪預判日軍進軍路線及視察相關地形後,決定不採納毛澤東五封予以阻止電報[43]意見,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為由回拒,他當時用湖北腔叫通信員回報只一句話“偕(湖北話讀作 ha,意為‘都’,下同)是中國人,有么事(什麼)把戲(花招)看的,偕有義務打日本矮子”[44]。其設下埋伏後放過日軍的先頭部隊。
9 月 25 日,林彪指揮 115 師主力在平型關東北數十公里處,全殲日軍板垣征四郎師團第 21 旅一部及輜重部隊,115 師餘部阻礙了日軍在兩個方向上的增援部隊,其中獨立團在腰站戰鬥中擊退了第九旅團一個聯隊,並對其追擊,合共殲滅日軍 1000 餘人。此役取得中國軍隊主動出擊作戰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平型關戰鬥後林彪名聲大噪,但他家裏也因此被日軍報復燒毀,林明卿舉家逃難三年,逃到湖南,程潛得知,立即著人尋找,並且給林明卿盤纏,使得林明卿順利到達重慶,並且到達延安,毛澤東親自接見林明卿,還送給他一套棉衣,林明卿逢人便說這是毛主席送給我的。林彪的母親和四弟的妻子、女兒等五人死在路上[45]。
10 月 17 日,林彪總結了 12 條與日軍作戰的經驗發表《平型關戰鬥的經驗[46]》。
林彪統一指揮所部及 129 師一部進行作戰。11 月 2 日,日軍第 20 師團 40 旅團(旅團長山下奉文)79 聯隊逼近昔陽城西馬道嶺,林彪指揮一個營節節阻擊遲滯日軍,掩護主力完成伏擊部署,日軍日行程僅 7 公里。11 月 4 日,第一次廣陽戰鬥。林彪指揮 115 師僅 343 旅在廣陽至松塔鎮地區伏擊日軍一個步兵大隊和輜重大隊,4 小時殲滅日軍近千人結束戰鬥,343 旅傷亡 200 餘人[47]。11 月 7 日,第二次廣陽戰鬥中 129 師 3 個團伏擊殲滅日軍 250 餘人。
12 月 5 日,林彪寫出《抗日戰爭的經驗[48]》,總結了十五條打擊日軍的經驗。12 月 22 日,林給八路軍總政治部主任任弼時寫信:
我對時局很想瞭解全般情況,但苦無材料,同時自己分析力量更缺乏。我近來在抽象設想中也得到一些感想,故以姑妄言之的方式向你陳述如下……
日本在中國的戰爭不是一舉滅亡全華的,而是逐步鯨吞的。蓋如此才便消化與對付國際上的嫉妒。
林彪分析了世界形勢,認為各強國皆不會對日主動戰爭,指出:
中日戰爭可能發展為世界大戰。中國應堅持打到底的方針,使此戰蔓延成為世界大戰。成為世界大戰時,中國才更能勝利,世界革命也乘機發展與勝利[49]。
此後林彪任內的 115 師還經歷了馮家溝戰鬥、曲陽戰鬥、晉察冀反八路圍攻戰役、溫塘戰鬥。
1938 年 1 月 13 日,林彪同朱德、彭德懷、劉伯承、賀龍赴洛陽,出席由蔣介石召集的第二戰區師以上將領會議。
赴蘇聯養傷
1938 年 3 月 2 日,115 師師部行軍經過閻錫山部第 19 軍(軍長王靖國)第 70 師(師長)隰縣北部千家莊村的防地,尖兵已經通知晉軍班哨,但班哨還沒來得及向連哨通報,騎馬走在前列的林彪(身穿灰色面料、絲綿裏子的八路軍幹部大衣)被晉軍連哨王潞生開槍擊中,背部脊椎左側一寸遠中彈受了貫通槍傷並打斷半寸長的一截肋骨。115 師司令部衛生所長彭芸生為林彪止血包紮。晉軍軍長王靖國派參謀長曾當面向林彪道歉並表示慰問。115 師師部按照預定計畫繼續行軍,政委羅榮桓安排師衛生部部長穀廣善護送林師長回延安。穀廣善要求師保衛部長朱滌新一同護送。最終朱滌新率一個警衛連,穀廣善帶兩名醫護人員和一名勤務兵當日就離開師部護送林彪西行。傷後六七天背部的傷口已經癒合可以下地行走幾步。渡黃河時遇上延安專門派來迎接的醫療專家江一真,穀廣善把林彪移交給江一真後就東返追趕師部。[50]
留下了困擾終生的自主神經紊亂症[10][51]而後終生常注射麻藥止痛,故林身型頗瘦。
林彪被送回延安治療,毛澤東罕有的騎馬 15 公里迎接[16]。林邊休養邊參加“抗大”工作,發表《關於抗大教育方針的講話》、《論華北正規戰的基本教訓與遊擊戰爭的發展條件》、《關於軍隊領導問題的報告》等文章[10]。毛說:“我們的抗大,要培養出幾百個,幾千個,幾萬個像林彪同志那樣的幹部來”[52]。
1938 年 11 月六屆六中全會後,林彪赴蘇聯繼續就醫。據稱因蘇聯醫生使用藥物過量,損傷了林彪的神經機能,形成了怕水、怕風、怕感冒、容易拉肚、出汗等一些後遺症。這種病病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重,根治的方法是手術把疤取掉,可這種手術非常危險,九死一生,最終手術沒做成[53]。病情被加重後林彪開始不信西醫,自己研究中醫書給自己開藥[54]。
1940 年 3 月,林彪接替回國的任弼時,任中共駐莫斯科代表團負責人。6 月,蘇聯《共產國際》雜誌發表了林彪長達 1.2 萬字的《中國人民的三年民族解放戰爭》[55]。
參與蘇德戰爭
據陳士榘在延安聽到的傳說,林準確地判斷德軍會繞過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從側翼作大規模迂回進攻法國,林彪又向蘇聯將帥解釋道“在中國蘇區反‘圍剿’鬥爭中,我們中國紅軍經常使用這種戰術”[16]。
1941 年 6 月 22 日,蘇德戰爭爆發,林彪等由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將級教官授課,約 9 月[f],被編入蘇聯紅軍參加戰爭[10]。劉亞樓描述,戰爭爆發後,“對於希特勒的某次行動,他有一個估計告訴了當時蘇方相當重要的軍事當局,以後敵人的行動,證明他估計中了。”受到高度重視[56]。
回延安及重慶談判
1941 年底,林彪回國,1942 年 1 月 5 日,飛抵蘭州,與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會談。1 月 16 日,林彪抵達西安,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胡宗南會談。2 月 8 日林彪返回延安,慣於晚睡晚起的毛澤東破例起個大清早去迎接(朱德、周恩來、任弼時從前線或蘇聯回來時毛都沒有迎接)。回來的林彪繼續任“抗大”校長並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參加了當月毛髮動的延安整風運動,作家舒雲指林一向對“搶救運動”敬而遠之,沒有整過一個人[57]。
1942 年 9 月 14 日上午,林彪作為毛澤東的代表,在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處長伍雲甫陪同下從延安出發前往西安見蔣。由於連日暴雨,道路被沖壞,交通受阻,直到 17 日下午才到西安。此時蔣介石已返回重慶。9 月 29 日林彪乘汽車赴重慶,10 月 7 日到達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10 月 13 日,他在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張治中陪同下去見蔣介石。林彪表示:“毛澤東一再告學生(林),今後兩黨應當彼此接近,打成一片,以求現在能精誠合作,更求將來永遠團結。......中共雖奉行共產主義,但絕不能照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之具體辦法......依樣行之於中國。目前彼此作風各異,一時尚難強同。吾人唯依三民主義與抗戰綱領努力......盼於委座領導之下,奠立鞏固基礎。以底於最後成功”。12 月 16 日下午,林彪在張治中陪同下,第二次去見蔣介石,要求解除對陝甘邊區的封鎖,接濟中共軍隊軍餉、彈藥、藥品,沒有結果。至次年 6 月 28 日,他協助周恩來與蔣介石進行再次重慶談判,期間蔣多次指示戴笠爭取將林拉到國民黨陣營,未成[58]。1943 年 6 月 7 日,蔣介石接見周恩來和林彪,同意他們回延安。6 月 28 日,林彪和周恩來、鄧穎超等 100 多人乘卡車離開重慶返回延安。1943 年 7 月 16 日,林返回延安。1944 年 10 月 18 日,發表《今年怎樣練兵》。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赴東北掛帥
1945 年 9 月中旬,中共中央決策搶佔東北。9 月 12 日,中央從延安致電正在重慶的毛澤東:是否考慮派一個得力的軍事指揮員去東北?1945 年 9 月 17 日,主持中央工作的劉少奇給在重慶談判的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電報中提出:“為了加強冀熱遼地區工作,應即成立冀熱遼中央局,派高崗、(李)富春、康生等去工作,並須組織強有力的軍事指揮機關,以陳毅或林彪或徐向前去擔任。”[59]9 月 19 日,毛澤東和周恩來從重慶致電中共中央轉張雲逸(新四軍代軍長)、饒漱石:同意陳毅、饒漱石去山東,羅榮桓、蕭華去東北,林彪去熱河,越快越好。9 月 19 日劉少奇負責的中共中央發電:“成立冀熱遼中央局,並擴大冀熱遼軍區,以李富春為書記,林彪為司令。羅榮桓到東北工作。”。[60]
9 月 22 日,林彪在濮陽致電山東分局、華中局並轉中央:
為堅決執行軍委的意圖,擬由此間經冀中直到冀東,佈置冀熱遼一帶的地方工作,發動群眾,組織武裝,並準備和訓練軍隊,建設炮兵,以及進行佈置戰場等工作。因此我及蕭勁光等,為爭取時間起見,擬不去山東。
9 月 24 日,林彪致電軍委,表示將以最大努力來完成中央所給之重大任務,並告動身的具體時間:我與蕭等現在濮陽軍區,擬 25 日動身經冀南、冀中、冀東,需時月餘可到。冀魯豫軍區參謀長曹裏懷率冀魯豫第 21 團和少數幹部編成的幹部隊,從濮陽出發,護送林彪、蕭勁光、鄧華、李天佑、聶鶴亭、江華等首長離開上拐村,經冀南抗日根據地的南宮縣、冀中的河間、霸縣等地轉道前往熱河赴東北。1945 年 10 月 17 日,林彪在冀中接劉少奇起草的中共中央電報,“由於東北情況緊急,林彪及到冀東的部隊決定速開東北。” [61]林彪一行於 10 月 18 日夜越過京山鐵路,10 月 19 日上午抵達冀東抗日根據地的香河南部。[59] 10 月 19 日,中共中央向東北局發出了《關於集中主力與國民黨爭奪遼寧、安東的方針》。10 月 20 日,毛澤東起草的中央軍委致林彪、蕭勁光電:“(一)你們兩人均赴瀋陽,愈快愈好。”[59][61]10 月 23 日,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竭盡全力,霸佔全東北”[62][63]。高崗說:“‘勾子(屁股)’靠著蘇聯,只要把臉面前海上陸上幾個口子一堵,東北就是我們的了!”。林彪 10 月 25 日到山海關,東北局派火車迎接,於 28 日到錦州,[61]10 月 29 日到瀋陽與彭真的東北局會合。[61]
1945 年 10 月 30 日,蔣介石任命杜聿明為東北國軍最高統帥(東北保安司令長官),並陸續調來國軍精銳挺進東北,這些國軍大部分美式裝備,經過美軍訓練[64]。
1945 年 10 月 30 日,毛澤東致電彭真:"林彪現在何處?" 同日,劉少奇起草簽發的中共中央致林彪、肖勁光電:“你們現在何處?中央前電要你們即速趕到瀋陽,收到否?你們意見如何?久未得複,甚為焦念。現美蔣軍急於在營口、葫蘆島登陸,蘇軍恐怕難以拒絕,我軍必須堅決阻止蔣軍進入東北。在此情形下,冀東戰略地位已不如瀋陽重要,望你們星夜趕去瀋陽指揮作戰。”[61] 因而,擬定的中共冀熱遼中央局實際未能成立。1945 年 10 月 31 日,中共中央致電東北局:“決定我黨部隊及東北抗聯部隊正式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
11 月 21 日,林彪表示“應準備放棄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讓敵拉長分散後,再選弱點突擊”[25][65][66]。
1946 年 2 月 13 日-14 日,林彪指揮身邊的東北民主聯軍 1 師和 3 師 7 旅發起秀水河子戰鬥,部隊首次運用他發明的“一點兩面”和“三三制”戰術,殲滅冒進的一部全美械國軍 1600 餘人,自傷亡 946 人[25]。
失利及逆轉困境
1946 年 4 月 4 日,進至東北的國軍精銳進攻 10 萬東北民主聯軍,發起第二次四平戰役及本溪戰役。東北民主聯軍像以前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一樣,打起了陣地防禦戰。在孫立人指揮的國軍的攻擊下,民主聯軍連連失利。5 月 18 日,見勢不妙又遲遲得不到毛撤軍指令的林彪“私自”下令撤退[66]。之後蔣介石非常有爭議的下達了停止追擊的命令[53]。6 月 7 日-10 月下旬,東北戰場雙方一直無戰事[53][67]。
6 月 16 日,林彪升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政委,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7 月 7 日,東北局擴大會議通過“七七決議”,所部逐漸在東北農村生根,加上後來開展的訴苦運動,軍隊實力大為提升[68]。
12 月 17 日-次年 4 月 3 日,“四保臨江”和“三下江南”戰役。林彪針對杜聿明“先南後北”的戰略,在國軍進攻南滿時則北滿的東北民主聯軍進攻國軍,國軍調轉槍頭進攻北滿時則南滿進攻,指揮東北民主聯軍南北呼應,使國軍顧此失彼,加上中共的士兵吃苦耐勞能強行軍的特性和林彪出色的戰術等因素,杜聿明的進攻計畫以失敗告終,斃傷國軍 23,900 餘人,俘 5.4 萬餘人[69]。
三季攻勢及遼沈會戰
三季攻勢
1947 年 5 月 13 日-6 月 30 日,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轉入戰略反攻,發起“夏季攻勢”進攻 48 萬國軍,針對國軍分散守點的特點,以圍城打援主要戰法,斃傷國軍 2.3 萬餘人,俘虜 6 萬餘人。其中的第三次四平戰役失利後,林彪、劉亞樓吸取教訓總結出“四快一慢”戰術,林又總結龍書金的作戰經驗總結出戰術“四組一隊”[70][71]。
9 月 14 日-11 月 3 日,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發起“秋季攻勢”,以遠距離滲透奔襲為主要戰法[72],斃傷國軍 3.6 萬餘人,俘 2.6 萬餘人。12 月 15 日-次年 3 月 15 日,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發起“冬季攻勢”,殲滅國軍 15.6 萬餘人。把東北的國軍壓縮包圍在長春(鄭洞國部約 11 萬)、瀋陽(衛立煌、廖耀湘部共 20 餘萬)、錦州(範漢傑部 15 萬)等幾個互不相連的據點中。東北的國軍以大城市的工事抗衡,希望重蹈第三次四平戰役之勝。1948 年 1 月 1 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林任司令兼政委。8 月 14 日,建立了單獨的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林任司令。
1948 年,5 月 24 日,東北人民解放軍 1 縱和 6 縱試打長春城僅占一機場。基於長春城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做為關東日軍司令部苦心經營多年,工事甚好且外有援兵,29 日,林彪發電中央軍委:“……24 日戰鬥結束以後,連日我們反復考慮,並經東北局常委開會討論,又照顧個縱、師首長對長春所表示的信心並不甚高”,建議以部分兵力圍長春,主力轉至外線。30 日,林彪召集東北局、東北軍區負責人會議,會議決定對長春採取圍困方針。6 月 1 日,林彪簽發“東總”電,決定圍困及嚴密封鎖長春。“糧禁入”和“人禁出”,以期民兵爭食,使城中斷糧的局面儘早出現。這個方針加上國軍搶奪平民糧食等因素,最終導致大量平民被活活餓死。11 日,林彪、羅榮桓、高崗、劉亞樓、譚政等以東北野戰軍首長的名義下令放出被阻之長春難民,“對出城之難民,應發動地方黨及軍隊力量,盡一切可能組織救濟,宣傳慰問,對老弱病殘走路無力者幫助人力及馬車的輸送。”“籍以挽回影響,取得民心”[73]。10 月 16 日-19 日,城內國軍倒戈、投降[74]。
遼沈會戰
拖了許久的林彪決定採納毛澤東先攻錦州的方案,而非自己先攻長春的方案。毛方案風險較大,其弊端是錦州如短期不能攻克,國軍東西兼內外夾擊,解放軍無法帶走重炮,形勢將大為逆轉[71]。林彪的遲疑之舉在九一三事件後受到中共黨內多番抨擊。
9 月 12 日-11 月 2 日,林彪指揮東北野戰軍 70 餘萬和民兵進攻 55 萬餘國軍,發起舉世矚目的遼沈會戰。10 月 24-28 日,遼西戰役,林彪充分發揮他發明的“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和“三猛戰術”戰術中的“猛追”,大膽讓部隊“哪里有槍聲就往哪里打,哪里槍聲密集就往哪里打,直打到聽不到槍聲為止。”迅速纏住要撤走的廖耀湘兵團,結果東北野戰軍兩晝夜殲滅國軍 10 萬餘人[75]。遼沈戰役東北野戰軍殲滅國軍 47 萬餘人,自傷亡 6.9 萬餘人,佔領全東北。
平津戰役及南下作戰
1948 年 11 月 29 日至次年 1 月 31 日,林彪統一指揮東北野戰軍、華北軍區部隊發動平津戰役[10],他先是利用劉亞樓與國軍守軍將領陳長捷的代表談判的機會,製造攻城指揮部及主力部隊都在城北的假像,誘使陳長捷將主力部隊調往天津城北,使天津中部城防空虛,再利用天津沿鐵路南北走向的特點,指揮各主力部隊在天津中部東西對進,29 個小時攻佔天津[71]。平津戰役殲滅國軍 52.1 萬人,自傷亡 3.9 萬人。
1949 年 3 月 11 日,東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簡稱“四野”)。4 月到次年 6 月,林彪統一指揮四野大部及兄弟部隊,對剩餘多在中國南方的國軍主力參與或發動了安新戰役、宜沙戰役、湘贛戰役、衡寶戰役、廣東戰役、鄂西戰役、廣西戰役、海南島戰役,攻佔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五省[10]。衡寶戰役後期林病倒,在擔架上指揮[76]。
作家張正隆表示:以前大陸的歷史書說到四野南下就“摧枯拉朽”之類的幾句。“可是我在採訪中發現,真實的歷史是很殘酷的。”“中暑、打擺子、生疥瘡、爛襠、夜盲……這些情況非常多,有的部隊的非戰鬥減員竟有一半之多。這種殘酷有時比戰爭本身還可怕,有的戰士不怕戰死,但受不了水土不服之苦。”“在一次強行軍中,有一個戰士用盡最後的力氣沖出佇列,拉響手榴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實在受不了這種痛苦了”[77]。但林也說過:“不要怕疲勞而累死人,因為疲勞而累死人總比慢了而受傷損失小得多”[78]。
1949 年 7 月 1 日,針對之前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決議“工作重心在鄉村的時期已經結束,今後黨的工作重心在城市,而又兼顧鄉村的新時期”林彪作報告給出了不同的意見[73],李先念、黃克誠和杜潤生都對這個報告評價甚高[79]。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很快回電表示同意,並要求其他各大新區也都照辦[80]。
本文來源:維基百科
(未完,請看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