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二爷故事。有很多朋友自从知道我来到美国后,经常会给我聊天,很多人的感慨都是一样的:我人到中年了,钱不多,也没有什么专业技术。英语呢,也早就还给学校的老师了。我知道在中国待下去没有前途,我也知道孩子不应该在这种洗脑的环境中成长,但是没有办法,我出去能干什么呢?走不了了啊。我相信这种感慨很多朋友都听过,甚至也说过。

说实话,我作为一个典型的在国内出生、成长、工作的中年人,对于这种肉身和思想上的囚徒困境,非常理解,感同身受,因为我就是这么过来的。但是,今天我要给大家灌一碗大鸡汤。讲完了我再和大家讨论怎么面对这种囚徒困境。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西行取经的人是谁?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用想,脱口而出就是唐僧,玄奘大师。玄奘确实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取经人,他的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也确实让人高山仰止。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玄奘能够在中国人心目中取得取经第一人的地位,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吴承恩和他写的《西游记》。正是因为《西游记》这个 IP 传播度太高,玄奘才有了今天取经第一人的地位。

但是历史和小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后,西行取经的人络绎不绝,玄奘并不是第一个取经的,甚至也可以说并不是最传奇的。在玄奘之前的 200 多年,就曾经有一位伟大的和尚在 65 岁的高龄,西行万里取经成功,他就是我眼中最传奇的取经人,最伟大的行者——法显。

公元 399 年,长安城里有一个不太知名的寺庙叫做五重寺,里面有一个 65 岁的老和尚叫做法显。他从 3 岁开始就出家,已经当了 62 年的和尚,这一辈子眼看就要在寺庙里面过完。当时正好是五胡乱华时期,中国北方战乱频繁,尤其是关中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很重要,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就成了各个民族争霸的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台,兵祸年年。这种情况下,和尚的日子也不好过。

当时佛教传入中国才 300 年左右,佛门的经典都是西域,也就是今天新疆一带流传过来的二手货。有经典而无戒律,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就像是一个学校有一堆乱七八糟的教材,但是没有校规。所以佛门内部的差别很大,有些和尚依附权势,锦衣玉食,有些吃斋苦行艰难求生,甚至还有和尚带头造反乱世称王。比如后赵国,就是今天的甘肃一带,有个和尚叫做法显,他声称自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下凡解救世人,结果还真的有很多人相信,倾家荡产来追随他。他后来聚集了几千人,在关中中南山一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叫做小秦国,自称大皇帝。但是佛祖最后也没有帮自己的这个儿子,很快他就被后赵给剿灭了。

当时的佛门情况就是这么乱。所以应该怎么当和尚,当和尚应该遵守什么规矩,连和尚自己都不清楚。法显当了一辈子和尚,他的困惑也就在这里。干了一辈子的行业,却不知道行规是什么,这不是很扯淡吗?所以法显他很着急,他觉得自己 65 岁了,都快入土了,不能不明不白地这么混下去了。

根据敦煌出土的户籍资料,也就是著名的敦煌遗书,即便是在盛唐,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底层普通民众的平均寿命也不超过 40 岁,一般也就是 35 岁左右。法显在乱世里面活到了 65 岁,已经是难得的高寿了。这个年纪一般中国人都给自己准备好棺材等着入土了。但也许正是因为目睹了太多的佛门乱象,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法显他有一种时不待我的那种急迫。

他一直有个理想,困扰了自己几十年,那就是西行取经。他想去佛教的发源地,也就是天竺,看看真正的和尚应该怎么当。自己这把年纪再不出发,恐怕就没有机会了。当年没有国家地理,也没有世界地图,更没有道路可以翻越吐蕃所在的荒凉的青藏高原。所以去天竺,也就是今天印度的恒河流域一带,那都是要绕大圈,先一路沿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再转向西南,穿越今天的塔克拉玛干,抵达于阗,也就是今天的和田,再沿喜马拉雅山取道巴基斯坦东驻恒河流域,这才能到达天竺。

这个上万公里的大圈子,就算是今天装备高科技的旅行者可能也很难完成。而法显的时代,地理知识匮乏,没有任何的地图、定位、攻略可以依靠,一路上大江大河、沙漠雪山,完全都要靠双脚来度量。在法显之前,就有中原的和尚不满经典匮乏,开始陆续的西行取经,但多半都是到了西域,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到达天竺。最著名的就是中原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受戒比丘,也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竺法护。他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47 岁才在洛阳出家,法号八戒。你没听错,他就是《西游记》里面猪八戒的原型,但是《西游记》完全歪曲了他的形象。

从历史事实来说,竺法护完全算得上玄奘的前辈、祖师爷,唐三藏从辈分上说只能算是他的徒子徒孙。而且竺法护在某些方面比唐三藏牛逼太多了。他西行求法的时候已经 58 岁了,花甲之年,他只比法显年轻一点点。竺法护最远到达了西域的于阗,也就是今天的新疆的和田,后来他就停留在这里直到圆寂。他翻译的经书是他的弟子后来带回中原的。

而法显出发的时候已经 65 了,比竺法护还老 7 岁了,想要走得更远,完成这趟生死未卜的旅程,恐怕他自己也抱着必死的决心。那个年代,死在西行的沙漠戈壁里面,真的不是什么稀奇事。他这趟漫长的旅程,出发的时候是五个人结伴而行,一路上不断有西行的和尚加入,到最多的时候有 11 个人。但走了整整 3 年之后,等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进入天竺境内的时候,只剩下 3 个人。

当时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呢?法显在他的千古名篇《佛国记》中是这么记载的:“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渡处,则莫之所履,唯死人枯骨为标识尔。”等到翻越到达天竺前的最后一座雪山,也就是今天阿富汗境内的苏莱曼山的时候,最后剩下的 3 个人又冻死了一个。当时已经 68 岁的法显抱着同伴的尸体,老泪纵横痛哭流涕,命也赖何。但是哭完之后,这个老头一转身,还是咬着牙继续前行。最终和仅剩下的一个同伴顺利完成了万里征程,抵达天竺。

法显在天竺到处游历,取经 8 年,又渡海去了狮子国,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再历经了 2 年,最终于公元前 412 年决定带着自己取来的经书回国。大家都知道,古印度的语言梵语是很难学的,比如我们今天学英语,那不是一个难度等级的。法显一个古稀老头,在 10 年的时间里面,要从头学习这种晦涩的语言,再去研究佛经,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当时跟他一起去的唯一的那个同伴,待了几年后就觉得天竺挺好的,就不愿意回来了,想留在天竺安度余生。法显再回去还能活着吗?这么远,这么难的路,来的时候都快把命丢掉了。

法显回家的决心跟他取经的决心一样大,说干就要干。但当时他已经是 78 岁的高寿了,如果再从陆路走回去呢,穿越沙漠雪山,确实不太现实了,身体不允许了。所以他决定从海路回国。

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已经比较成熟了。我们中国人对陆上的丝绸之路很熟悉,其实海上丝绸之路出现得更早。早在西汉的时候,中国和印度半岛之间的海路就已经开通了,有很多罗马帝国的商船通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到达中国的广州、泉州、福州这些地方进行贸易。

坐船肯定比走路快,所以法显决定从斯里兰卡搭乘商船海路归国。这一路跟他来的时候一样不顺利,多次遭遇狂风巨浪,还被海盗洗劫,但都幸好大难不死。有好几次危机的时候,搭载法显的船夫都觉得法显是个累赘,想把他丢进大海,结果还是被法显的气势所折服,最终不敢下手。也真的是有如神助,算是佛祖显灵。

法显乘坐的商船虽然经历了多次狂风暴雨,好几次都要沉,但就是没有沉。船本来要去广州的,最后被大风吹到了今天青岛胶州一带的海岸,最终顺利登陆。当时东晋的地方长官长广郡的太守,听说有一个白发老头孤身一人取经回来,专门去迎接他,并且把法显送到了东晋的国都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法显也终于抱着他十几年收集来的真经,完成了自己传奇的旅程。

从 78 岁回来,直到 86 岁的高龄去世,法显一共译出了经书六部六十三卷。他翻译的《大众律》是至今中原佛教的五大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记录自己行程和沿途的风土人情的《佛国记》,全文 13980 字,至今都是研究印度和斯里兰卡历史地理的权威著作。很多印度学者和斯里兰卡的学者因为他们本国没有记载历史的这种传统,史料匮乏,所以他们在研究自己的历史时,都得看法显的《佛国记》。

玄奘其实是把法显当做自己的偶像,他的《西游记》很大程度上是向自己的偶像致敬。但是平心而论,论艰苦的程度和路途的长短,恐怕玄奘是不及法显的。而且玄奘出发时是 26 岁壮年,而法显出发时已经 65 岁了,古稀出发,耄耋而归,难度要大很多。而且玄奘归国后,因为唐朝佛教已经非常兴盛了,得到了官方的加持和认证,所以玄奘回来后被授予殊荣,地位和名声都很高。但是法显回来后并没有得到官方多少支持,他除了默默译经,在历史上知道他的人都不多。这也是吴承恩写《西游记》主角是玄奘而不是法显的缘故。

其实单单从经历的传奇性来说,《西游记》以法显为主角更合适。我 2015 年去斯里兰卡旅行,专门拜访过法显在斯里兰卡留下的遗迹。在我个人看来,在较为封闭、缺乏冒险精神的中国历史上,法显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可以拿出来和西方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们相提并论的伟大行者。

古代走得远的人很多,但是年纪比法显老,困难比法显多,决心比法显大的,恐怕没有。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应该明白我今天讲法显的意义。没钱、没学历、语言也不行、没办法出去了,这种困难从古至今对于每一个要出发的人来说都是有的。没有谁生下来就适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每次听到有人给我抱怨这些困难的时候,我都觉得很难回应,因为我知道这背后缺的东西,其实跟财富和学识没有关系。

你想想,还有什么比 58 岁的竺法护、65 岁的法显不远万里求一生,深入异邦,学习一门陌生的语言,搬回一堆晦涩的经书更难得了?特别是法显的故事里,我看到的其实不是信仰,而是决心。是在人为,向死而生的决心。勇气和办法其实都是来自于决心。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种事,现实中是没有的。你为什么为,永远困难无数。破釜成舟方得柳暗花明。

我这篇关于法显的文章是 2020 年写的。那个时候我刚来美国不久。让我感到特别欣慰的是,很多国内的读者看到我这篇文章之后,真的受到了震动和激励,把原本的犹豫不决转化成了坚决的行动。有少数的读者后来去了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等地方,成功立足,也都给我发来了信息表达了感慨。对我来说,这是写文章最重要的意义所在。所以如果今天的你也心存一念,志在出发,那么不论何时何地,去向何方,我觉得都不晚。65 岁从乱世出发都不晚,你怎么可能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