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1907 年 12 月 5 日—1971 年 9 月 13 日),原名育蓉,字阳春,一字祚大 ,号育容、育荣、雨融、毓蓉、尤勇,乳名春儿。湖北黄冈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3]。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4],原正国级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军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林彪于 1923 年 6 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 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在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北伐战争。1927 年 8 月,他参加南昌起义,随后转战井冈山,先后担任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等职,参加历次反围剿战争及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 115 师师长,指挥平型关战役,随后赴苏联养伤。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指挥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作战,攻占了东北、华北、中南、华南、以及海南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权力重整期间,他选择追随毛泽东,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二号人物,曾作为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接班人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及 1970 年宪法草案[a]。成为法定上的接班人。
1970 年第三次庐山会议上,中共中央内部政治集团之间矛盾开始激化,他的集团陷入与康生、张春桥等人的权力斗争,更为重要的是与毛泽东关系的逐渐破裂,导致在政治上旋即失势。1971 年 9 月 13 日,林彪携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人从秦皇岛山海关机场乘飞机出走[5],所乘坐的 256 号三叉戟专机坠毁于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西北约 70 公里的苏布拉嘎盆地[6],机上 9 人全员身亡,无一生还。史称九一三事件,消息曝光后他被打为反革命,地位由四人帮取而代之。
林彪在抗日战争及国共内战中均有出色表现。林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开国功臣[7],他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一直进攻至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歼敌数量多于西北野战军及华北野战军[8]。
大革命时期
接受革命思想
林育蓉 9 岁时父亲林明卿供其读私塾,其私塾老师李卓侯是“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的父亲,早年参加过同盟会,思想开放、知识渊博,李说:“育蓉性子阴柔,不好把握,是龙是虫,一切全靠他自己”[9]。
林育蓉的堂兄林育英和林育南是中共历史上的重要人物。1919 年 7 月,林育南、恽代英筹资创办的浚新[b]学校,林育蓉入读,期间五四运动使各种进步思潮兴起,林育蓉也受到影响[10]。
对联:
读书处处有个我在,
行事桩桩少对人言。
《上巳祀孔记》
孔子为我国周时代人,仁义爱民,为我国之伟人焉,故至今我们人尤敬祀之。中华民国九年八月初五日,为仲秋上丁,全国各学校于此时祀孔,遵古礼也。吾校师生亦祀孔,同学高初共百余人,皆敬祀孔子。因孔子圣人,为我中华教宗也[11]。
1922 年 3 月,在林育南的动员和帮助下,小学未毕业的林育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董必武等创办的武昌共进中学,其入学考试作文《论男女同校》受到阅卷老师钱介盘的赞赏[11]。林育蓉经常接触陈潭秋、董必武、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等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人,听他们谈论国家大事[10]。
当时林明卿办的布厂陷入困境,在无钱供林育蓉上学的情况下去信叫林育蓉回家种田[12]。1923 年 1 月,林育蓉选择休学半年赚够钱再读书,在林育南的帮助下在小学当代课教师。1924 年,他成为共进中学学生运动的领袖、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被中共共青团武昌地委指定为共进中学团支部书记[11]。
1925 年秋,五卅运动中林育蓉带头参加游行示威。经林育南介绍,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1]。夏,当选湖北省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学联第七次代表大会。当时林家大塆和回龙山一带中学毕业的人很少,林明卿来信要已经毕业的育蓉回乡办私塾当教师,以便关照家庭生活,他没有回信[13]。
投笔从戎
1924 年底,根据陈独秀、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要求各地组织迅速在内部选派优秀青年投考广州黄埔军校,为中共培养军事人才。林育蓉想投考的想法得到两位堂哥的赞许。他写信告知父亲,林明卿跑到武汉阻止不成,最终选择放手,还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林育蓉很感动。后林育蓉在上海考试通过被录取[13]。
林育蓉到广州后,由于早就不满名字像女孩子,于是自行改名为林彪[13],别名尤勇。由于有林育南的引荐信,受到萧楚女、恽代英的照顾。1926 年 1 月,进入黄埔军校入伍生团学习。3 月 8 日,经甄别考试,升入第四期学生总队,被编入步兵科第 2 团 2 营 3 连,他是少数公开身份的中共党员,担任 3 连中共党支部书记。
1926 年 10 月 4 日,黄埔四期学生提前毕业,补充进国民革命军参加第二次北伐战争。
黄埔四期学员誓词:
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承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谨誓。
1926 年 12 月,林彪被教官聂荣臻分派到第 4 军叶挺独立团 2 营 7 连任见习排长,后升任排长。与林彪同连的易水秋回忆:林彪很聪明,连长组织射击训练,他经常帮忙出点子,想办法。他在小铁桶装入白灰做为靶子,铁桶中弹喷出白灰,大大提高了射击趣味性从而提高了训练质量[13]。
1927 年 5 月,林彪升任 73 团 3 营 7 连连长,后所部历经上蔡战斗、临颍战斗。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
南昌、湘南起事
1927 年 4 月,蒋介石宣布清党后,林彪依然选择跟随中共。8 月 1 日,中共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事。2 日,林由聂荣臻、周士第直接率领到达加入暴动。“(林)带领的那个排在这场战斗中打得异常勇敢,林彪始终冲在士兵们的前面”[14]。
26 日,会昌战斗。南昌起事的共产党军队进攻拦截的广州卫戍司令钱大钧部万余人,7 连一进入阵地,只有 20 岁的林彪发现面对的国军正面的火力很强,两侧较弱,果断指挥一个排沿着一条干水沟从敌人侧翼进攻,国军招架不住后撤,共产党军队一直追击进会昌城,曾是林彪老师的钱大钧吓得警卫都不要,扔下轿子只身骑马逃走,团部、营部均表扬了 7 连[15][16]。
10 月,南昌起事的主力几乎覆没。下旬,林彪所在南昌起义一部到达江西信丰镇城西(天心圩)。由于途中部队人数锐减且不少高层离开,朱德召开了全体军人大会,宣布这支部队今后由他和陈毅领导,并说:“愿意继续革命的跟我走,不愿再干的可以回家,来去两便,绝不勉强”[17][18]。陈毅、粟裕、陈士榘[c]和萧克描述,林彪和一些黄埔军官学校出身的军官找到陈毅劝他一起走,陈拒绝,林等留下枪后离开,后遇到困难又归队,陈当着官兵面狠狠地批评了林,但仍让其担任七连连长将功补过[17][18][20],林彪后来指那是战略转移[16]。
1928 年 1 月,朱德所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 1 师,林彪任 1 团 2 营 2 连连长。1 月 12 日-3 月中旬,朱德、陈毅率部发动湘南暴动。期间国军桂系李宜煊师一个团进攻耒阳,朱德率部撤出耒阳城,国军 2 月 26 日占领,林彪率领 2 连在几百农军的配合下,在附近的敖山庙伏击国军陈壁虎营,歼敌 100 余人(一说 400 余[21])[22][23]。
3 月 1 日,朱德率部攻打耒阳城,受挫向郴州方向退却。是夜,白天没参加战斗(可能是没赶到)的林彪在 3000[21]农军的配合下,指挥 2 连突然发起攻击,守军混乱中略略抵抗一下,伤亡了五六十人就开始败退。12 日,朱德提拔林为 1 营营长[24]。
井冈山会师
1928 年 4 月 28 日,林彪随朱德、陈毅部与毛泽东秋收起义所部等会师井冈山。毛下山迎接时见林在路边给部队讲话:“这个土匪,那个军阀,只要有枪,就有块天下。我们红军也有枪,红军也能坐天下。”次日,毛让林给井冈山红军做《红军能够坐天下》的报告[25]。5 月 25 日,会师的部队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林任 10 师 28 团 1 营营长。
6 月,江西的国军对井冈山发动第四次“进剿”。6 月 23 日,红 28 团发动七溪岭战斗,采取林彪的“从全团连排干部中,挑选一部分骨干组成冲锋队,配备短火器,每 24 人为一冲锋集群,编成十余个集群,轮番向敌人猛冲猛打”战术,取得胜利。8 月 25 日,林彪代理红四军第一主力红 28 团参谋,11 月升任团长[26],这时候他已经成为红四军的四号人物[27]。
冬,林彪提出的“买东西要付钱”和“要讲卫生,盖厕所离家要远”,使毛泽东提出的著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扩充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28]。
林彪早期指挥部队的两、三次后撤在九一三事件被揭发批判,陈士榘则指这种为保存自己部队实力而后撤的“山头主义”情况中共军队出现过不少[16]。
1929 年 1 月,工农红军第四军错误地决定彭德怀部留守,主力离开根据地,导致连连败仗。2 月 10 日-11 日,大柏地战斗。红四军在军队每人只有 20 发子弹的情况下做出“最后一掷”[28],伏击了冒进的刘士毅部,战至第二天上午弹尽粮绝,许多士兵用树杈、石头、空枪与刘士毅部搏斗,获得胜利,俘 800 余国军,毛泽东表扬红 28 团战斗力强,能打硬仗[29]。
3 月,红四军将原来团的建制改为纵队,编为 3 个纵队,21 岁的林彪任主力第一纵队纵队长(又称司令,师长级),陈毅任党代表。
这时的林彪不接近士兵和下级干部,从来不和下级漫谈、说句笑话。他说“带兵要严,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1929 年夏,闽西虎冈纵队司令部一勤务员拿了平民一点财物,林叫来问了几句,立即拔手枪打死。当年 12 月在古田,第一支队部一炊事员偷了一双鞋,查获后该支队支队长王良、政委李赐凡向林面报,林立即指示要执行纪律,由支队枪毙[20]。
5 月 23 日至 6 月 19 日的龙岩战斗中。红四军三次攻占龙岩,第三次时的突袭将守城的陈国辉旅 2000 余人歼灭,毛泽东、朱德表扬红一纵队在龙岩的两仗打得十分漂亮[30]。
6 月 22 日,红四军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和朱德两人由来已久红军的建军问题的分歧爆发,朱德反对毛的“党管一切”观点,林彪支持毛的观点,会议上支持朱德观点的人占多数,毛被选下前委总书记的位子,会后毛离开红四军“养病”。12 月 29 日-30 日,古田会议。会议通过决议,全盘接受了毛泽东的建军主张。毛泽东获得红四军领导权,重新当选前委总书记,林彪当选总前委委员,进入红军决策层[31]。
反围剿战争
1930 年 2 月,23 岁的林彪升任红四军军长,6 月,所部扩编,工农红军第一路军成立(后改称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简称红一军团),林彪任第一主力的红四军军长。
10 月-次年 1 月,红一方面军第一次反围剿战争。蒋介石调集 10 余万人,在鲁涤平的指挥下,进攻红一方面军 4 万余人。毛泽东在作战会议上问林彪:“红四军这次又是啃的硬骨头,你对粉碎蒋介石的反围剿作战有信心没有?”林彪和罗荣桓同时答道:“有信心!”。12 月 30 日,龙冈战斗,红四军作为主攻,和红三军团、红三军、红十二军围歼了国军突进的张辉瓒部,歼灭国军近万人[32]。
1931 年 4 月-5 月,红一方面军第二次反围剿战争。蒋介石调集 20 万人进攻红一方面军,林彪指挥的红 4 军在富田战斗、白沙战斗、中村战斗皆表现出色。7 月-9 月,红一方面军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蒋介石调集 30 万人进攻红一方面军。林彪指挥的红 4 军在良村战斗、黄陂战斗、方石岭战斗皆表现出色。
1932 年 3 月 12 日,红四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25 岁的林彪升任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4 月,漳州战役。红一方面军歼国军两个旅大部,俘 2300 人。7 月 2 日-10 日,南雄水口战役,击溃国军 15 个团。8 月 16 日-23 日,乐安宜黄战役,歼国军 3 个旅,俘 5000 人。11 月 16 日-次年 1 月 8 日,金溪资溪战役,歼国军一个旅又一个团,俘 4000 余人。
1933 年 2 月-3 月,红一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蒋介石调集约 50 万国军在何应钦的实际指挥下,进攻约 7 万红军。2 月 27 日-3 月 1 日,黄陂战斗。林彪首次指挥大兵团作战,统一指挥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 21 军取得胜利。3 月 21 日,草台岗战斗,林彪指挥红一军团消灭了陈诚赖以起家的王牌 11 师。两次战斗歼灭国军 1.9 万人。
1933 年 10 月,共产国际派李德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得到红军新领导博古等的支持,执行“王明路线”,毛泽东失去了指挥军队的权力。李德一改红军擅长的运动战和游击战,改以阵地战、堡垒战,要求红军在战略上采取“堡垒对堡垒”、在战术上采取“短促出击”对付国军“第五次围剿”。12 月-次年 10 月 10 日,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蒋介石调集 100 万国军,并以 50 万重点进攻中共中央苏区。国军用重炮炸掉红军简陋的堡垒,而红军采用李德的战术在阵地战中攻击国军堡垒,因缺乏重武器连吃败仗[33]。
8 月 31 日-9 月 3 日的温坊战斗,林彪指挥的红一军团和兄弟部队采用运动战,毙伤国军 2000 余人,俘 2400 余人。但这次“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少有的胜利并没有扭转整体战局。
随中央红军战略转移
1934 年 10 月 10 日,博古、李德等率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共中央红军)8.6 万余人以向西突围离开根据地,与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会合的方式对付国军“第五次围剿”。林彪率红一军团 1.8 万人和彭德怀所率红三军团负责开路。
![工农红军战略转移路线(两万五千里长征)](https://histfacts.com/post_img/linbiao/1/image.png 林彪)
1935 年 1 月 15 日-17 日的遵义会议上。聂荣臻描述林彪无论在会议前和会议上“都没有讲什么话,他的态度是暧昧的”[34][35]。伍修权、李富春也说林一言不发或没有讲什么话[36]。但《林彪日记》描述:“林彪即席发言,表示完全同意毛泽东的发言,重申他的观点,批评中革军委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以及因指挥失当而贻误战机的战例。林彪列举温坊战斗未执行中革军委错误的作战方针,而坚持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而取得胜利的事实,证明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正确。”[d]。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林彪在给中央“三人小组”写的信中建议变动人事,要求撤换毛泽东,但未被采纳[37]。
1935 年 5 月,红一方面军强渡大渡河后,林彪率未渡河的红一方面军一部奔袭泸定桥,先头部队红 4 团强行军,历经数场战斗于 25 日到达泸定桥一侧,后到的林彪迅速开会研究部署夺桥方案。红 4 团经 2 小时成功攻占[38][39]。对此毛泽东说:“过大渡河[e]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关键的事件。如果在那里失败了,它就很可能被消灭。这种命运,在历史上早有先例”[40]。
过雪山草地到达陕北
刘忠回忆:“林军团长在长征中经常生病,健康情况不很好。当红军翻过几座大雪山,要进入草地的时候,他的身体更加虚弱了。”“(有些草吃了会中毒,大家 把找到的大部分野草拿去给林彪看),凡是没人吃过的草,他都要亲自尝尝,亲自试试,并且还常常骑上骡子亲自到野外找,找到能食用的野草,就拿到各单位去介绍,或用文字通报全军”[41]。
1935 年 6 月 16 日-17 日,林彪指挥了腊子口战斗。11 月 20 日-23 日,直罗镇战役,林彪指挥红一方面军毙伤国军约 1000 人,俘 5300 余人。1936 年 2 月 20 日-5 月 5 日,东征战役。林彪亲自在一线侦查地形为部队选择好强渡黄河的渡口,红一方面军渡过黄河,进攻山西阎锡山等部,歼灭国军约 7 个团,俘 4000 余人[42]。
这时包括林彪等人向毛泽东提议成立培养红军干部的大学获批准,1936 年 6 月 1 日,红军大学成立,林彪调任校长进行教学,不再任军团长。次年 1 月学校更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林兼任学校政委[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1937 年 7 月 28 日,日军对华北发动全面进攻,中日全面战争爆发。8 月 25 日,国共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 115 师,林彪任师长[10]。
1937 年 9 月,在与国民政府军合作的平型关战役期间,林彪预判日军进军路线及视察相关地形后,决定不采纳毛泽东五封予以阻止电报[43]意见,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为由回拒,他当时用湖北腔叫通信员回报只一句话“偕(湖北话读作 ha,意为‘都’,下同)是中国人,有么事(什么)把戏(花招)看的,偕有义务打日本矮子”[44]。其设下埋伏后放过日军的先头部队。
9 月 25 日,林彪指挥 115 师主力在平型关东北数十公里处,全歼日军板垣征四郎师团第 21 旅一部及辎重部队,115 师余部阻碍了日军在两个方向上的增援部队,其中独立团在腰站战斗中击退了第九旅团一个联队,并对其追击,合共歼灭日军 1000 余人。此役取得中国军队主动出击作战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战斗后林彪名声大噪,但他家里也因此被日军报复烧毁,林明卿举家逃难三年,逃到湖南,程潜得知,立即着人寻找,并且给林明卿盘缠,使得林明卿顺利到达重庆,并且到达延安,毛泽东亲自接见林明卿,还送给他一套棉衣,林明卿逢人便说这是毛主席送给我的。林彪的母亲和四弟的妻子、女儿等五人死在路上[45]。
10 月 17 日,林彪总结了 12 条与日军作战的经验发表《平型关战斗的经验[46]》。
林彪统一指挥所部及 129 师一部进行作战。11 月 2 日,日军第 20 师团 40 旅团(旅团长山下奉文)79 联队逼近昔阳城西马道岭,林彪指挥一个营节节阻击迟滞日军,掩护主力完成伏击部署,日军日行程仅 7 公里。11 月 4 日,第一次广阳战斗。林彪指挥 115 师仅 343 旅在广阳至松塔镇地区伏击日军一个步兵大队和辎重大队,4 小时歼灭日军近千人结束战斗,343 旅伤亡 200 余人[47]。11 月 7 日,第二次广阳战斗中 129 师 3 个团伏击歼灭日军 250 余人。
12 月 5 日,林彪写出《抗日战争的经验[48]》,总结了十五条打击日军的经验。12 月 22 日,林给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写信:
我对时局很想了解全般情况,但苦无材料,同时自己分析力量更缺乏。我近来在抽象设想中也得到一些感想,故以姑妄言之的方式向你陈述如下……
日本在中国的战争不是一举灭亡全华的,而是逐步鲸吞的。盖如此才便消化与对付国际上的嫉妒。
林彪分析了世界形势,认为各强国皆不会对日主动战争,指出:
中日战争可能发展为世界大战。中国应坚持打到底的方针,使此战蔓延成为世界大战。成为世界大战时,中国才更能胜利,世界革命也乘机发展与胜利[49]。
此后林彪任内的 115 师还经历了冯家沟战斗、曲阳战斗、晋察冀反八路围攻战役、温塘战斗。
1938 年 1 月 13 日,林彪同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赴洛阳,出席由蒋介石召集的第二战区师以上将领会议。
赴苏联养伤
1938 年 3 月 2 日,115 师师部行军经过阎锡山部第 19 军(军长王靖国)第 70 师(师长)隰县北部千家庄村的防地,尖兵已经通知晋军班哨,但班哨还没来得及向连哨通报,骑马走在前列的林彪(身穿灰色面料、丝绵里子的八路军干部大衣)被晋军连哨王潞生开枪击中,背部脊椎左侧一寸远中弹受了贯通枪伤并打断半寸长的一截肋骨。115 师司令部卫生所长彭芸生为林彪止血包扎。晋军军长王靖国派参谋长曾当面向林彪道歉并表示慰问。115 师师部按照预定计划继续行军,政委罗荣桓安排师卫生部部长谷广善护送林师长回延安。谷广善要求师保卫部长朱涤新一同护送。最终朱涤新率一个警卫连,谷广善带两名医护人员和一名勤务兵当日就离开师部护送林彪西行。伤后六七天背部的伤口已经愈合可以下地行走几步。渡黄河时遇上延安专门派来迎接的医疗专家江一真,谷广善把林彪移交给江一真后就东返追赶师部。[50]
留下了困扰终生的自主神经紊乱症[10][51]而后终生常注射麻药止痛,故林身型颇瘦。
林彪被送回延安治疗,毛泽东罕有的骑马 15 公里迎接[16]。林边休养边参加“抗大”工作,发表《关于抗大教育方针的讲话》、《论华北正规战的基本教训与游击战争的发展条件》、《关于军队领导问题的报告》等文章[10]。毛说:“我们的抗大,要培养出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像林彪同志那样的干部来”[52]。
1938 年 11 月六届六中全会后,林彪赴苏联继续就医。据称因苏联医生使用药物过量,损伤了林彪的神经机能,形成了怕水、怕风、怕感冒、容易拉肚、出汗等一些后遗症。这种病病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根治的方法是手术把疤取掉,可这种手术非常危险,九死一生,最终手术没做成[53]。病情被加重后林彪开始不信西医,自己研究中医书给自己开药[54]。
1940 年 3 月,林彪接替回国的任弼时,任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团负责人。6 月,苏联《共产国际》杂志发表了林彪长达 1.2 万字的《中国人民的三年民族解放战争》[55]。
参与苏德战争
据陈士榘在延安听到的传说,林准确地判断德军会绕过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从侧翼作大规模迂回进攻法国,林彪又向苏联将帅解释道“在中国苏区反‘围剿’斗争中,我们中国红军经常使用这种战术”[16]。
1941 年 6 月 22 日,苏德战争爆发,林彪等由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将级教官授课,约 9 月[f],被编入苏联红军参加战争[10]。刘亚楼描述,战争爆发后,“对于希特勒的某次行动,他有一个估计告诉了当时苏方相当重要的军事当局,以后敌人的行动,证明他估计中了。”受到高度重视[56]。
回延安及重庆谈判
1941 年底,林彪回国,1942 年 1 月 5 日,飞抵兰州,与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会谈。1 月 16 日,林彪抵达西安,与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会谈。2 月 8 日林彪返回延安,惯于晚睡晚起的毛泽东破例起个大清早去迎接(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从前线或苏联回来时毛都没有迎接)。回来的林彪继续任“抗大”校长并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参加了当月毛发动的延安整风运动,作家舒云指林一向对“抢救运动”敬而远之,没有整过一个人[57]。
1942 年 9 月 14 日上午,林彪作为毛泽东的代表,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处长伍云甫陪同下从延安出发前往西安见蒋。由于连日暴雨,道路被冲坏,交通受阻,直到 17 日下午才到西安。此时蒋介石已返回重庆。9 月 29 日林彪乘汽车赴重庆,10 月 7 日到达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10 月 13 日,他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陪同下去见蒋介石。林彪表示:“毛泽东一再告学生(林),今后两党应当彼此接近,打成一片,以求现在能精诚合作,更求将来永远团结。......中共虽奉行共产主义,但绝不能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具体办法......依样行之于中国。目前彼此作风各异,一时尚难强同。吾人唯依三民主义与抗战纲领努力......盼于委座领导之下,奠立巩固基础。以底于最后成功”。12 月 16 日下午,林彪在张治中陪同下,第二次去见蒋介石,要求解除对陕甘边区的封锁,接济中共军队军饷、弹药、药品,没有结果。至次年 6 月 28 日,他协助周恩来与蒋介石进行再次重庆谈判,期间蒋多次指示戴笠争取将林拉到国民党阵营,未成[58]。1943 年 6 月 7 日,蒋介石接见周恩来和林彪,同意他们回延安。6 月 28 日,林彪和周恩来、邓颖超等 100 多人乘卡车离开重庆返回延安。1943 年 7 月 16 日,林返回延安。1944 年 10 月 18 日,发表《今年怎样练兵》。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赴东北挂帅
1945 年 9 月中旬,中共中央决策抢占东北。9 月 12 日,中央从延安致电正在重庆的毛泽东:是否考虑派一个得力的军事指挥员去东北?1945 年 9 月 17 日,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给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电报中提出:“为了加强冀热辽地区工作,应即成立冀热辽中央局,派高岗、(李)富春、康生等去工作,并须组织强有力的军事指挥机关,以陈毅或林彪或徐向前去担任。”[59]9 月 19 日,毛泽东和周恩来从重庆致电中共中央转张云逸(新四军代军长)、饶漱石:同意陈毅、饶漱石去山东,罗荣桓、萧华去东北,林彪去热河,越快越好。9 月 19 日刘少奇负责的中共中央发电:“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并扩大冀热辽军区,以李富春为书记,林彪为司令。罗荣桓到东北工作。”。[60]
9 月 22 日,林彪在濮阳致电山东分局、华中局并转中央:
为坚决执行军委的意图,拟由此间经冀中直到冀东,布置冀热辽一带的地方工作,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并准备和训练军队,建设炮兵,以及进行布置战场等工作。因此我及萧劲光等,为争取时间起见,拟不去山东。
9 月 24 日,林彪致电军委,表示将以最大努力来完成中央所给之重大任务,并告动身的具体时间:我与萧等现在濮阳军区,拟 25 日动身经冀南、冀中、冀东,需时月余可到。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曹里怀率冀鲁豫第 21 团和少数干部编成的干部队,从濮阳出发,护送林彪、萧劲光、邓华、李天佑、聂鹤亭、江华等首长离开上拐村,经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南宫县、冀中的河间、霸县等地转道前往热河赴东北。1945 年 10 月 17 日,林彪在冀中接刘少奇起草的中共中央电报,“由于东北情况紧急,林彪及到冀东的部队决定速开东北。” [61]林彪一行于 10 月 18 日夜越过京山铁路,10 月 19 日上午抵达冀东抗日根据地的香河南部。[59] 10 月 19 日,中共中央向东北局发出了《关于集中主力与国民党争夺辽宁、安东的方针》。10 月 20 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军委致林彪、萧劲光电:“(一)你们两人均赴沈阳,愈快愈好。”[59][61]10 月 23 日,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62][63]。高岗说:“‘勾子(屁股)’靠着苏联,只要把脸面前海上陆上几个口子一堵,东北就是我们的了!”。林彪 10 月 25 日到山海关,东北局派火车迎接,于 28 日到锦州,[61]10 月 29 日到沈阳与彭真的东北局会合。[61]
1945 年 10 月 30 日,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国军最高统帅(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并陆续调来国军精锐挺进东北,这些国军大部分美式装备,经过美军训练[64]。
1945 年 10 月 30 日,毛泽东致电彭真:"林彪现在何处?" 同日,刘少奇起草签发的中共中央致林彪、肖劲光电:“你们现在何处?中央前电要你们即速赶到沈阳,收到否?你们意见如何?久未得复,甚为焦念。现美蒋军急于在营口、葫芦岛登陆,苏军恐怕难以拒绝,我军必须坚决阻止蒋军进入东北。在此情形下,冀东战略地位已不如沈阳重要,望你们星夜赶去沈阳指挥作战。”[61] 因而,拟定的中共冀热辽中央局实际未能成立。1945 年 10 月 31 日,中共中央致电东北局:“决定我党部队及东北抗联部队正式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
11 月 21 日,林彪表示“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25][65][66]。
1946 年 2 月 13 日-14 日,林彪指挥身边的东北民主联军 1 师和 3 师 7 旅发起秀水河子战斗,部队首次运用他发明的“一点两面”和“三三制”战术,歼灭冒进的一部全美械国军 1600 余人,自伤亡 946 人[25]。
失利及逆转困境
1946 年 4 月 4 日,进至东北的国军精锐进攻 10 万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第二次四平战役及本溪战役。东北民主联军像以前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一样,打起了阵地防御战。在孙立人指挥的国军的攻击下,民主联军连连失利。5 月 18 日,见势不妙又迟迟得不到毛撤军指令的林彪“私自”下令撤退[66]。之后蒋介石非常有争议的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53]。6 月 7 日-10 月下旬,东北战场双方一直无战事[53][67]。
6 月 16 日,林彪升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政委,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7 月 7 日,东北局扩大会议通过“七七决议”,所部逐渐在东北农村生根,加上后来开展的诉苦运动,军队实力大为提升[68]。
12 月 17 日-次年 4 月 3 日,“四保临江”和“三下江南”战役。林彪针对杜聿明“先南后北”的战略,在国军进攻南满时则北满的东北民主联军进攻国军,国军调转枪头进攻北满时则南满进攻,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南北呼应,使国军顾此失彼,加上中共的士兵吃苦耐劳能强行军的特性和林彪出色的战术等因素,杜聿明的进攻计划以失败告终,毙伤国军 23,900 余人,俘 5.4 万余人[69]。
三季攻势及辽沈会战
三季攻势
1947 年 5 月 13 日-6 月 30 日,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反攻,发起“夏季攻势”进攻 48 万国军,针对国军分散守点的特点,以围城打援主要战法,毙伤国军 2.3 万余人,俘虏 6 万余人。其中的第三次四平战役失利后,林彪、刘亚楼吸取教训总结出“四快一慢”战术,林又总结龙书金的作战经验总结出战术“四组一队”[70][71]。
9 月 14 日-11 月 3 日,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秋季攻势”,以远距离渗透奔袭为主要战法[72],毙伤国军 3.6 万余人,俘 2.6 万余人。12 月 15 日-次年 3 月 15 日,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发起“冬季攻势”,歼灭国军 15.6 万余人。把东北的国军压缩包围在长春(郑洞国部约 11 万)、沈阳(卫立煌、廖耀湘部共 20 余万)、锦州(范汉杰部 15 万)等几个互不相连的据点中。东北的国军以大城市的工事抗衡,希望重蹈第三次四平战役之胜。1948 年 1 月 1 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林任司令兼政委。8 月 14 日,建立了单独的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林任司令。
1948 年,5 月 24 日,东北人民解放军 1 纵和 6 纵试打长春城仅占一机场。基于长春城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做为关东日军司令部苦心经营多年,工事甚好且外有援兵,29 日,林彪发电中央军委:“……24 日战斗结束以后,连日我们反复考虑,并经东北局常委开会讨论,又照顾个纵、师首长对长春所表示的信心并不甚高”,建议以部分兵力围长春,主力转至外线。30 日,林彪召集东北局、东北军区负责人会议,会议决定对长春采取围困方针。6 月 1 日,林彪签发“东总”电,决定围困及严密封锁长春。“粮禁入”和“人禁出”,以期民兵争食,使城中断粮的局面尽早出现。这个方针加上国军抢夺平民粮食等因素,最终导致大量平民被活活饿死。11 日,林彪、罗荣桓、高岗、刘亚楼、谭政等以东北野战军首长的名义下令放出被阻之长春难民,“对出城之难民,应发动地方党及军队力量,尽一切可能组织救济,宣传慰问,对老弱病残走路无力者帮助人力及马车的输送。”“籍以挽回影响,取得民心”[73]。10 月 16 日-19 日,城内国军倒戈、投降[74]。
辽沈会战
拖了许久的林彪决定采纳毛泽东先攻锦州的方案,而非自己先攻长春的方案。毛方案风险较大,其弊端是锦州如短期不能攻克,国军东西兼内外夹击,解放军无法带走重炮,形势将大为逆转[71]。林彪的迟疑之举在九一三事件后受到中共党内多番抨击。
9 月 12 日-11 月 2 日,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 70 余万和民兵进攻 55 万余国军,发起举世瞩目的辽沈会战。10 月 24-28 日,辽西战役,林彪充分发挥他发明的“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和“三猛战术”战术中的“猛追”,大胆让部队“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打,哪里枪声密集就往哪里打,直打到听不到枪声为止。”迅速缠住要撤走的廖耀湘兵团,结果东北野战军两昼夜歼灭国军 10 万余人[75]。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歼灭国军 47 万余人,自伤亡 6.9 万余人,占领全东北。
平津战役及南下作战
1948 年 11 月 29 日至次年 1 月 31 日,林彪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发动平津战役[10],他先是利用刘亚楼与国军守军将领陈长捷的代表谈判的机会,制造攻城指挥部及主力部队都在城北的假象,诱使陈长捷将主力部队调往天津城北,使天津中部城防空虚,再利用天津沿铁路南北走向的特点,指挥各主力部队在天津中部东西对进,29 个小时攻占天津[71]。平津战役歼灭国军 52.1 万人,自伤亡 3.9 万人。
1949 年 3 月 11 日,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简称“四野”)。4 月到次年 6 月,林彪统一指挥四野大部及兄弟部队,对剩余多在中国南方的国军主力参与或发动了安新战役、宜沙战役、湘赣战役、衡宝战役、广东战役、鄂西战役、广西战役、海南岛战役,攻占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五省[10]。衡宝战役后期林病倒,在担架上指挥[76]。
作家张正隆表示:以前大陆的历史书说到四野南下就“摧枯拉朽”之类的几句。“可是我在采访中发现,真实的历史是很残酷的。”“中暑、打摆子、生疥疮、烂裆、夜盲……这些情况非常多,有的部队的非战斗减员竟有一半之多。这种残酷有时比战争本身还可怕,有的战士不怕战死,但受不了水土不服之苦。”“在一次强行军中,有一个战士用尽最后的力气冲出队列,拉响手榴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实在受不了这种痛苦了”[77]。但林也说过:“不要怕疲劳而累死人,因为疲劳而累死人总比慢了而受伤损失小得多”[78]。
1949 年 7 月 1 日,针对之前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工作重心在乡村的时期已经结束,今后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而又兼顾乡村的新时期”林彪作报告给出了不同的意见[73],李先念、黄克诚和杜润生都对这个报告评价甚高[79]。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很快回电表示同意,并要求其他各大新区也都照办[80]。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
(未完,请看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