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1926 年 8 月 17 日---2022 年 11 月 30 日),江蘇揚州人,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及電機工程師,1946 年 4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其曾於 1989 至 2005 年間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國家中央軍委主席等職務。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原正國級領導人。
江澤民出生於江蘇省江都縣(今揚州市),1943 年自家鄉考入國立(南京)中央大學電機系,後轉學至上海交通大學同系,於 1947 年畢業。在大學期間,其加入中國共產黨,並開始參與其領導的地下工作和學生運動。
大學畢業後,江澤民進入上海當地的糧服工廠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陸續在食品、制皂、電器行業的工廠任職科長、副廠長等職務。1954 年,北上長春參與第一汽車製造廠的籌建工作,並赴蘇聯實習一年,回國後陸續獲得提升,並展現了一定的組織領導能力。1960 年代起,陸續在第一機械工業部(一機部)在上海、武漢等地下屬的研究所擔任主要領導職務。"文化大革命"期間,其遭到衝擊。1970 年,其被調入一機部機關,並於不久後外派羅馬尼亞,領導中國政府在當地的援建專案。回國後,在一機部外事局工作多年,期間曾前往世界多國考察、參會或學習。
改革開放後,江澤民首次離開專業技術部門,進入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從事制定政策、籌辦經濟特區等工作。自 1982 年起,陸續出任電子工業部副部長、部長,並在此間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自 1985 年起,先後擔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及市委書記。1987 年 11 月,在中共十三大上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
1989 年 6 月,在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上,取代趙紫陽,當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確立了領導核心的地位。同年 11 月,當選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次年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接替鄧小平出掌軍隊。1993 年,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上述職務在其後均獲得連任。2002 年 11 月,其卸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其餘職務至 2005 年 3 月全數卸任。
2022 年 11 月 30 日,因患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搶救無效,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 96 歲。12 月 1 日,其遺體被運送至北京。12 月 5 日,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並火葬。12 月 6 日,在人民大會堂為其舉行了追悼大會。12 月 11 日,遵照其生前遺願及親屬意願,將骨灰在上海長江入海口撒入江海。
江澤民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至第十五屆中央委員;第十三屆至第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其主要理論著作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江澤民文選》等。
生平
早年
江澤民的祖上從寧國府旌德縣(今屬安徽)或徽州府婺源縣(今屬江西)[注 1]遷居江蘇江都縣。祖父江石溪任大達內河輪船公司駐揚州協理,家境頗豐。本以行醫為生,1915 年棄醫從商。江石溪育有子女七人,江石溪的嫡長子江世俊乃江澤民的生父。江澤民的生母是吳月卿。
1926 年 8 月 17 日,江澤民出生於中華民國江蘇省淮揚道江都縣城內田家巷(今揚州)。江世俊與吳月清共育有子女五人,江澤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有大哥江澤君、二姐江澤芬、妹妹江澤南(蘭)和弟弟江澤寬。幼年的江澤民與家人一同居住在揚州田家巷的一座宅院內,田家巷位於當時富裕的地區------東關區內,毗鄰京杭運河。江家的住宅是一座中間帶有天井的傳統中式大院,有雕刻和書籍放在坐堂,江澤民的祖父對年幼的江澤民影響很大。
7 歲時,其祖父去世,同年江澤民進入了當地江都縣立實驗小學學習。江澤民在小學期間延續了背誦古詩詞的習慣並練習繁體字書法,在其擔任領導職務後,依舊較為喜歡使用傳統的繁體字。
求學生涯
1937 年夏,江澤民入讀揚州中學。1937 年 12 月 14 日,日本中支那方面軍在南京保衛戰後佔領揚州,此後他在日占區繼續學業至 1945 年,度過了 12---20 歲的青少年時期。他常去梅花嶺明代將領史可法墓憑弔,吟誦史公祠的楹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
1939 年 8 月 29 日,江澤民叔父、中共皖東北特委委員江上青遭地方武裝殺害。據記載,江澤民的六叔江上青 1929 年加入中共,1939 年身亡時年僅 28 歲。據 BBC 報導,有關江澤民過繼給江上青做養子的歷史,中國官方並沒有對外公開,但中共機關報《人民日報》旗下"人民網"曾於 2009 年發表江上青女兒江澤慧文章,提到江上青與夫人王者蘭僅有兩個女兒江澤玲、江澤慧,因此在江上青去世後,其兄江世俊就把自己的兒子江澤民過繼與江上青為養子,按傳統習俗戴孝祭奠,江澤民因此成為烈士之後。2011 年清明節,江澤民手書《滿江紅-江上青百年誕辰祭》:「自古英雄,憑蒼宇,江山點索,酬壯志、鐵窗寒徹,泮池磅礴」,在《人民日報》發表,悼念江上青一百周年誕辰。江上青和張愛萍、汪道涵是密友。
1943 年,江澤民從揚州中學高中二年級畢業後,來到處於日占區的南京,「直接考入」汪精衛國民政府在南京複辦的中央大學,在電機系接受高等教育,是同級入學的最年幼的學生之一。江積極參加各種社團和文藝活動,組織清毒運動抵制煙館。
1945 年日本投降後,南京國民政府接收日占區,9 月 26 日發佈《淪陷區大學學生重考程式》政令,不承認在汪精衛國民政府所屬大學的成績,所修學分無效,學生必須重新考試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江澤民因此首次參與到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學生示威活動中,最終迫使教育部恢復了淪陷區學生的學分。1946 年,江澤民轉入上海臨時大學就讀。4 月,在同學王嘉猷的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 年轉入國立交通大學(現分屬西安交通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期間多次參加中共領導的抗議南京國民政府的示威。1947 年夏,江澤民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電機系(現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
畢業後,江澤民在上海海寧洋行(即後來的上海益民食品一廠)找到一份電力供應工程師的工作。海寧洋行是一家生產冰激淩和果味冰棍的企業,擁有大型的冷藏設備。江澤民和大學好友童宗海進入電力供應部工程科,從事設備維修和保養。由於中華民國國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戰事不利,為平衡資源,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收購了海寧洋行,先後改名為上海糧服實驗工廠、上海第一糧秣廠。江澤民隱瞞了中共黨員的身份,繼續留下擔任動力科技術工程師。
1949 年上海解放前夕,江澤民與工廠工人合力保護財產免遭中國國民黨破壞。上海解放後,工廠改名為新華蛋品廠,隸屬於上海益民食品公司。江澤民的中共黨員身份公開,獲任命為工廠黨代表,並兼任副工程師、工務科科長兼動力車間主任。由於汪道涵夫人戴錫可為上海益民食品公司總經理,江澤民結識了負責主管上海工業的華東軍政委員會工業部部長汪道涵。汪又提拔他升任廠黨支部書記、第一副廠長,為全廠的業務領導。工廠在他的管理下不斷拓寬業務,並形成了日後的上海益民食品一廠。期間江澤民負責研製和創立"光明牌"食品品牌。二六轟炸期間,轟炸造成上海大面積停電,江澤民動手搶修電路,並和大家一起改裝發電機,把兩臺發電機並聯發電。
1951 年 1 月 6 日,江澤民同王冶坪結婚。1951 年、1954 年,他們的長子江綿恒、次子江綿康相繼出生了。
1952 年 7 月,汪道涵將 25 歲的江澤民調至剛剛轉交給上海市人民政府的中國肥皂公司任副廠長,將之國有化改造。1953 年,隨著汪道涵擔任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機械工業部(1954 年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江澤民也隨之調入第一機械工業部,擔任上海第二設計分局電器專業科長。
長春一汽時期
1954 年 11 月,江澤民調往新成立的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因為工作需要精通控制全廠供電系統,江與其他 700 餘名技術人員派往蘇聯莫斯科接受培訓。1955 年 4 月,江赴莫斯科史達林汽車廠實習。1956 年春回國,擔任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動力處科長,管理下屬兩間實驗室和百餘名員工。同年 7 月 15 日,該廠生產的第一輛汽車「解放牌卡車」駛出裝配線;與此同時,江澤民升任動力處副處長兼動力處黨支部書記。
然而 1956 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運動,打亂了長春一汽的生產節奏,並直接導致 1957 年的反右運動,各級政府和部門、單位均奉中央之命設定了劃「右派分子」的數量指標。儘管江澤民最初對該政策採取抵制措施,但仍迫於形勢壓力參與其中,並在 1959 年反右傾運動中繼續保持消極態度。1958 年,毛澤東視察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當時工廠領導為取悅毛澤東,承諾卡車的年產量超過兩倍達到四萬輛,並將成本減半。同年,為實現目標,製造廠設立動力分廠,由江澤民擔任廠長。生產壓力過大、產品品質殘次不齊,產能始終無法達到要求。不久,中共中央提出三面紅旗(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隨後是三年困難時期,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的工人也被徵召幫助農民生產。1958 年底至 1959 年初,受中蘇交惡影響,長春一汽開始重組,七個處被合併成新的動力分廠,由江澤民擔任廠長,負責所有分廠的動力需求:69。
1960 年,中蘇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雪夫命令撤走所有在中國大陸的蘇聯專家和顧問;長春一汽也面臨缺乏鋼材、動力、燃料和食物問題。當時中共中央決定改造中國主要大型企業的動力,使用原油燃料,將接近黑龍江省大慶油田的長春選為改造工程的革新試點。1961 年,煤炭供應緊張,江澤民任動力鍋爐改燒原油的大型工程總指揮,工程成功。江澤民成功制定出了改造規劃,建造儲油罐並反復試用動力技術。為此江澤民積勞成疾,最終成功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改造任務,一汽成功用原油提供動力,而十萬長春市民也順利過冬。很多年後江澤民回憶起這事,將改造工程視為其人生的重大成就之一。他當時的業務和領導能力給周建南留下了深刻印象。
文化大革命前後
1962 年,江澤民調任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負責該所科研領導工作,主持完成了當時國家急需的 JO2 小型非同步電機系列的設計任務。1964 年和 1965 年,江澤民先後作為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參加在日本、法國舉行的國際電工委員會年會,並考察國外電氣科學技術發展情況。江澤民因此獲得大量出國訪問的機會,國際視野開始形成。
1966 年 5 月,江澤民調任武漢熱工機械研究所所長、代理黨委書記,9 月任黨委書記,組織原子能發電設備的設計工作。但他的家人無法同行,儘管每月都有假期可以團聚,江澤民夫妻仍被迫保持了長達二十年的分居生活;然而這職務卻也幫助江澤民遠離了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政治漩渦。1967 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席捲武漢,江澤民受到衝擊。由於江澤民贊成百萬雄師,其檔案被造反派查了個底朝天。他被拉下所長位置,被迫接受批鬥和檢討。停職兩年後送往五七幹校勞動。
1970 年底,江澤民離開幹校返回北京,成為第一機械工業部外事局副局長。當時恰逢冷戰時期中蘇交惡,羅馬尼亞是少數繼續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的社會主義國家之一。出於共同擺脫蘇聯影響的願望,中國同意幫助羅馬尼亞建立十五所機械製造廠。1971 年,江澤民率領專家組出訪羅馬尼亞,研究建設工廠的可行性;此行也給江澤民帶來了強烈的衝擊。1972 年,江澤民在羅馬尼亞完成任務。1973 年回國,再度出任第一機械工業部外事局副局長;並推動 1973 年 3 月中羅兩國最終敲定關於援建十五座工廠的協議。1973 年、1974 年間,江澤民先後任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團長,參加在當時的聯邦德國和羅馬尼亞舉行的國際電工委員會年會。
1976 年 10 月 6 日,就在毛澤東去世後不久,華國鋒、汪東興、葉劍英等迅速採取行動逮捕四人幫,並佔領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人民日報社,史稱「粉碎四人幫」。然而四人幫的大本營上海仍然屯有三萬兵力及八萬件武器,並意圖與中央政府對抗。此時,中共中央派出工作組到上海恢復秩序,成員中包括 50 歲的江澤民。儘管壓力巨大,但是上海工作組依舊大獲成功。同年,江澤民率團前往巴基斯坦,考察中國援建工廠建設情況。一年後返回北京,任第一機械工業部外事局局長。
1978 年,江澤民任中國機械工業代表團秘書長,訪問歐洲六國,深入思考了中國機械工業技術水準、產品更新換代、成套技術裝備能力與機械產品出口等問題,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進入中央
1979 年 4 月,鄧小平提議建立經濟特區,鼓勵外國投資者在特區內設廠;最初的經濟特區位於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以及福建省的廈門。國務院專門設立進出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家進出口委)和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以貫徹對外開放政策,並由國務院副總理穀牧兼任兩個委員會的主任。
1980 年,江澤民擔任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黨組成員,晉升副部級,並參與制定擴大對外貿易、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吸收利用外資等方面的政策,同時分管國家對廣東、福建兩省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具體貫徹工作,並參加籌建經濟特區。汪道涵向穀牧舉薦了江澤民。江澤民帶領有關人員研究制定出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草案。8 月,他代表國務院向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作了關於廣東、福建兩省設置經濟特區和《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的說明,該條例草案獲得會議批准,以國家法律形式宣告了經濟特區正式誕生。
1980 年,江澤民先後率團到泰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香港、墨西哥、愛爾蘭等國家和地區考察,瞭解出口加工區、自由貿易區、邊境經濟區的情況。同年秋,應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邀請,國家進出口委組團考察了 12 個國家進出口中心和自由貿易區,江澤民任考察團團長。考察團回國後在江澤民主持下,在呈送中央領導的報告中列出了大膽建議,包括允許地方政府授權減免稅收、轉讓土地和保留外匯,建議允許外資企業自願雇傭和解聘工人。部分建議後來獲採納,江澤民的分析能力和膽略也獲得更廣泛關注和贊許。
1982 年 3 月,國務院進一步實行機構改革,將兩個委員會與其他幾個部委合併成立對外經濟貿易部。1982 年 5 月,江澤民任電子工業部第一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983 年任部長、黨組書記。
他深入生產第一線調查研究,提出電子工業"打基礎、上水平、抓品質、求效益、翻三番、超十年"的發展方針,組織領導電子工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加強積體電路、電腦、通信以及系統工程等重點專案的科研開發和生產工作,使電子工業更好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服務。1982 年 9 月,江澤民在中共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1983 年 6 月,江澤民升任電子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成為正部級官員。任內提出了電子工業發展計畫,並獲得國務院批准。該計畫旨在建立工業基地,到 2000 年爭取年產值比 1980 年增長八倍,並削減收音機和黑白電視機的產量,擴大電話和彩色電視機生產;並採取國際通行標準以取代過時的蘇聯標準。其中江澤民認為電腦和積體電路是優先發展的專案;1984 年 4 月,長征三號火箭成功發射,將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送入太空,中國因此成為第五個能夠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國家。
主政上海
當時上海作為中國商業中心,自文化大革命後始終未能繁榮起來;1980 年至 1983 年期間,上海的發展速度僅及全國平均水準的一半。
1985 年,汪道涵任滿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當時上海有輿論認為汪道涵年邁缺乏領導活力,或者埋怨上海缺少中央政府的支持。中共中央尋求接班人時,時任副總理的萬裏向汪道涵徵求意見,汪道涵再次舉薦了江澤。1985 年 6 月,中共中央決定芮杏文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任市委副書記。1985 年 7 月,江澤民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成為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員。
江澤民上任之初即打破常規,召開了一次記者招待會,宣佈上海城市發展將以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外資與擴大出口、及加強科技與培訓三者為支柱。他首先增加糧食儲備並與其他省市談判糧食供給(後由菜籃子工程取代;其次改善交通運輸,新建上海火車站、擴建國際機場並修建客運碼頭,這些行動為以後的浦東新區奠定了基礎。
不久,他推出了《上海總體規劃》,聚焦於三片地區:黃浦江以東的廣大浦東地區在內的市中心區域;上海附近七座衛星城,以及其他眾多城鎮村落。市中心將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與週邊地區相互連通;同時由環形公路將衛星城鎮連接。市中心地區的工業逐步向外遷移,各縣鎮著手自身企業,並以蔬菜蛋禽加工廠為主。為建立如此龐大的措施,江澤民向海外投資者尋求投資合作,並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融資 32 億美元,其中 14 億美元分別用於地鐵、橋樑和基礎建設;此外他發行公債以募集資本。1986 年 11 月,國務院批准了這一規劃,並宣佈將上海建設成為亞洲最大的工業和貿易中心。
1986 年,江澤民以市長身份接待了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和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作為中國經濟中心的市長,江澤民主持過數百次接待工作,此事也幫助他成為謀求建立密切關係的高手。此外,鄧小平每年都在上海過春節,也使鄧小平更深入瞭解江澤民的能力和風格。
1985 年 9 月,北京的大學生開始舉行抗議活動,各地也爆發了一些群眾運動。1986 年 12 月,抗議活動開始蔓延至全國,史稱「八六學潮」,廣大學生紛紛就改革開放的速度過慢表示抗議,並提出了民主法治和經濟自由等要求。學潮在上海達到高潮,十幾所上海高校的學生都走上大街遊行示威,人數最多的一星期裏,每日遊行學生達數萬人,早在 1980 年代初就已禁止的大字報(在毛澤東支持下流行於文革時期)也開始重現。大陸文獻認為這些抗議者過於激進、盲目、無知,但也承認這是「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之一」、「時代轉化的標誌」。對此,鄧小平認為這是少數人煽動的結果,因此責任在於「別有用心者」而非學生;江澤民和中共上海市委同僚在上海體育館召開了大會,要求所有黨員行動起來去將抗議活動壓制住,八千名黨組織書記參與了本活動。江澤民親自到上海交通大學發表講話安撫學生,並用英文背誦葛底斯堡演說。年底時,上海的學潮被平息。學潮平息後不久,「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正式開始,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受到黨內保守派施壓,被迫在 1987 年 1 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主動請辭。
1987 年 11 月 2 日,在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上,江澤民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晉升副國級,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的上級,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芮杏文也在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江澤民隨後接替進入中央的芮杏文出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
1988 年 4 月朱鎔基接替他上海市長一職,兩人性格迥異、卻相處融洽,這一密切關係一直持續到兩人執政整個國家。朱鎔基的強勢魄力和高效工作能力,使得江澤民從日常事務中擺脫出來,能夠更加專注於政治事務。1988 年 1 月,他率領上海市代表團到廣東省考察,這一謙虛的求教使上海更迅速吸取廣東成功發展的經驗,在上海工業部門迅速推行結構轉變、權力下放,並嘗試股份制改革。
在處理上海經濟的同時,江澤民已年近 63 歲。儘管傳統上退休的高級領導人可以選擇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或全國政協副主席,但他更願意擔任上海交通大學的教授。他與好友沈永言聯繫出版《機械製造廠電能的合理使用》,並於 1989 年 3 月 24 日受聘為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做了題為《能源發展趨勢及主要節能措施》的學術報告,而正當江澤民忙於為離開政界的生活而規劃時,發生在北京的八九學運把他再次推進政治漩渦中心。
六四事件時期
1989 年 4 月 15 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病逝;次日北京大學的學生開始沖入天安門廣場,打出條幅旗幟要求結束腐敗、加強民主和新聞自由。很快,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也開始遊行示威,上海市政府立即警告並控制運動防止失控。與此同時,上海由欽本立主編的《世界經濟導報》開始報導遊行示威,並計畫刊出專版批評「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違背民意。江澤民指示負責宣傳的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曾慶紅和市委宣傳部長陳至立調查此事,並邀請導報名譽主編汪道涵說服欽本立刪減內容。然而導報仍將未經修改的期刊面世,結果引起江澤民震怒。中共上海市委解除了欽本立職位、並停刊導報,果斷行動贏得黨內元老正面評價。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學生對胡耀邦的悼念逐漸演變為全國示威,4 月 26 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四二六社論,將學生運動定為「極少數人發起的反革命動亂」,江澤民召開萬名黨員大會,要求學習四二六社論。四二六社論發表三天內,北京方面接收到各方的三十六份報告,普遍認為定性過高。5 月 2 日,上海學生為抗議《世界經濟導報》受到當局整肅而遊行,5 月 7 日,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成員王丹召開民主沙龍,號召繼續罷課,聲援準備到中國記協對整肅《世界經濟導報》一事舉行抗議的記者。此後一周,學生圍繞四二六社論的「動亂」定性問題與政府陷入僵持,隨後出現絕食運動。與此同時,剛從朝鮮返回國內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對上海市委的行動表示不滿;而 5 月 3 日,數千名上海市民和學生參加遊行示威,要求中共上海市委罷免江澤民的書記職位,並恢復導報。在中共黨內,矛盾也逐漸升級。在連續時間的發酵下,上海市的示威群眾達到了 10 萬餘,而在上海市政府臺階上絕食的學生一度超過 450 名。
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從朝鮮回國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部分與會人員對江澤民提出批評,認為江澤民的做法使事態擴大。5 月 10 日,江澤民向趙紫陽談緩解矛盾的想法並取得了趙紫陽的認同。但為免外界認為上海是在中央的壓力下才這樣做,趙表示由上海自己解決,中央不做干預。趙紫陽的秘書鮑彤說「解鈴還需系鈴人」,於是江澤民返回上海解決導報問題。5 月 16 日下午,江澤民召開上海部分知識份子座談會,江澤民在座談會上甚至對自己開罵。同日,趙紫陽在會見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時,向其透露鄧小平是真正的掌舵人後,鄧小平與趙紫陽之間產生嫌隙。
1989 年 5 月 20 日上午,鄧小平在住地同陳雲、李先念、彭真、楊尚昆、王震、李鵬、喬石、姚依林、宋平等開會,提議江澤民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5 月 23 日,江澤民接到中共中央書記處的緊急通知,要求立即乘坐專機趕往北京。抵達北京南苑機場後由專人帶往鄧小平的西山別墅;鄧小平當面提出由江澤民出任新的總書記,令江澤民倍感壓力,他在很多年後回憶此時為"高處不勝寒",因為當時他懷疑自己很難在北京立足。會後,國家主席楊尚昆要求江澤民將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裏留在上海,以使戒嚴令無法扭轉。鄧小平後來也提出了類似的要求並讚揚了他的處理。江澤民隨後在機場接應了萬裏並立即遞過"鄧的親筆信"。江澤民交底,如萬裏不答應就將萬裏留在上海。於是,5 月 27 日萬裏公開聲明同意中央頒佈的戒嚴令。5 月 29 日,江澤民再次緊急調入北京。5 月 31 日,鄧小平對李鵬、姚依林做了政治交代:
"第一,要改換領導層。新的領導機構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班子。這是最重要的一條。這是向人民亮相啊!""如果我們擺一個陣容,使人民感到是一個僵化的班子,保守的班子,或者人民認為是個平平庸庸體現不出中國前途的班子,將來鬧事的情形就還會很多很多,那就真正要永無寧日。"
"第二,要扎扎實實地做幾件事情,體現出我們是真正反對腐敗,不是假的。""對腐敗的現象我也很不滿意啊!""腐敗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案件,就是我們往往下不了手。這就會喪失人心,使人們以為我們在包庇腐敗。這個關我們必須過,要兌現。""希望大家能夠很好地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很好地團結。只要這個領導集體是團結的,堅持改革開放的,即使是平平穩穩地發展幾十年,中國也會發生根本的變化。"
六四事件中,北京以暴力手段和平民的傷亡收場,而上海的處理結果相對更溫和、鮮有使用武力,同時對《世界經濟導報》的處理也很果斷。江澤民的政治能力、外交經驗和專業技術為他能夠勝任總書記一職加分,他沒有"小團體"的特點也成為中共元老們看重的優勢,這些因素使江澤民得以進入中央。中共元老們(鄧小平、陳雲、李先念、楊尚昆、薄一波)對江澤民很讚賞,並表決以江澤民取代趙紫陽,擔任新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經李先念提名,陳雲推薦,得到鄧小平同意,江澤民成為新的接班人。這一安排也被外界認為是鄧小平陣線和陳雲陣線的一種妥協。趙紫陽則因招致鄧小平、陳雲、李先念等元老的不滿,遭免去黨內外一切職務,最終在軟禁中度過了生命中最後 15 年,於 2005 年逝世。趙紫陽下臺後在回憶錄《改革歷程》中聲稱江澤民對他「上海自己解決,中央不干預」這一處理方法並不滿意,並把此事作為趙支持學潮的罪狀之一。
升任總書記
就像江澤民本人所說的「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其在中共「面臨空前巨大的困難和壓力」的背景下臨危受命,當選總書記,成為中共領導人。1989 年 6 月,在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上,江澤民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總書記。6 月 23 日至 24 日,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國務院總理李鵬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關於趙紫陽同志在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動亂中所犯錯誤的報告》。全會決定,撤銷趙紫陽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會委員和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第一副主席的職務,並繼續審查他。同時,全會不可避免地調整了中央領導機構的部分成員,其中包括增選江澤民、李瑞環、宋平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江澤民在會上講到,要堅持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沒有變,必須繼續貫徹執行。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行,一以貫之。"由此,中國共產黨開始了以總書記江澤民為領導核心的黨中央集體執政。1989 年 7 月,已擔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卸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職務,隨後由副書記兼市長朱鎔基接任。
然而這一任命對江澤民家人而言卻並非是輕鬆快樂的事;主流西方媒體並不看好江澤民的繼任,並列舉毛澤東、鄧小平的歷任接班人結局均不佳(劉少奇、林彪、華國鋒、胡耀邦、趙紫陽),他們甚至認為這可能是臨時繼任政府。江澤民還需面臨六四事件後停滯的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混合所有制經濟再度打亂,外國投資幾近乾涸。而個人方面,他的家人和朋友仍在上海,周圍的同僚在中央政府的經驗均比他豐富;在軍隊和政府高層沒有支持他的關係網,對下也沒有個人的班底。在回憶起這段往事時,江澤民評價道,「我感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1989 年 8 月,江澤民前往上海視察,由同事朱鎔基、吳邦國、陳至立陪同(後來均調入中央),期間任命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曾慶紅(曾山之子)擔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不久後他的秘書賈廷安擔任總書記辦公室主任。江澤民的領導努力也得到了鄧小平的肯定與讚賞。鄧小平說:「以江澤民同志為首的領導核心,現已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9 月 4 日,鄧小平提出辭去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同年 11 月,時年 85 歲的鄧小平退休,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決定江澤民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90 年 3 月,在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江澤民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不過鄧小平仍是中國的領導中樞,他安排楊尚昆、楊白冰兄弟分別擔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軍委秘書長兼總政治部主任。
在外部環境上,隨著東歐劇變的推進,新的中國領導人仍然面臨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多米諾骨牌式崩潰。1989 年的東歐劇變也對社會主義制度產生了巨大影響。1990 年 3 月,江澤民選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作為首次以總書記身份出國訪問的對象;與此同時,他保持著和學術界、新聞界的聯繫;這些措施逐漸形成江澤民在任初期「穩定壓倒一切」的策略。1990 年 9 月 1 日,江澤民在新疆考察工作時表示:「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是由 50 多個民族構成的。在我們祖國的大家庭裏,各個民族的關係是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誰也離不開誰。」這句話後來概括為「三個離不開」。1991 年初,江澤民率團訪問蘇聯,但未能達成出售飛機和軍事技術的協議。8 月,蘇聯發生政變(八一九事件),蘇共中央總書記兼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遭囚禁,隨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平息了政變,但蘇聯已無回生之機。1991 年 12 月 25 日,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在當時深深震撼著中國領導人;江澤民將蘇聯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蘇聯沒有處理好複雜的多民族之間關係,並認為蘇聯將重心過於放置在政治改革而非經濟上。因此中共中央認為,只有經濟繁榮才能保住中共的執政地位。
1992 年初鄧小平南巡,並重申改革開放的重要性,以對抗在中共黨內升溫的保守主義,並促使中共中央及各級政府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加快經濟改革與發展中。鄧小平在南巡期間曾經在珠海召開了高級軍事會議,出席會議的有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劉華清和軍委秘書長楊白冰,繞過軍委主席江澤民。會上鄧小平重申:「誰不改革,誰就下臺......我們的領導看上去像是在做事,但他們沒做任何有用的事。」出席會議的軍隊領導人的強大陣容表明,如有必要,軍隊高層願意擁護新領導人。
2 月 24 日《人民日報》做出回應報導,迫使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和國務院總理李鵬公開支持已無任何黨職和公職的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而中共中央政治局當年 3 月初發佈相關的正式決定,使中共再次確立改革開放方向。同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到 12.8%,遠高於此前估計的 6%;而從 1992 年起,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始終高居世界首位。中共中央政治局 1992 年 3 月 9 日至 3 月 10 日在北京召開全體會議,由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主持,討論中國改革和發展,強調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執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會議認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為此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政治局全體會議強調,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勇於創新,敢於試驗,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判斷姓「社」姓「資」,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準。6 月,江澤民在中央黨校對省部級幹部進修班講話,深刻領會和全面落實鄧小平重要談話精神,表明「左」的表現主要是停留在過去對馬克思主義某些原則、某些本本教條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過去對社會主義一些不科學認識上,或者停留在改革開放前那些不正確思想和政策上,而不是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客觀實際,因此不容易接受改革開放,甚至認為搞改革開放就會走向資本主義道路,仍用過去那種「階級鬥爭為綱」思想來影響以至衝擊經濟建設為中心;表現右主要是懷疑和否定四項基本原則,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甚至製造政治動亂,企圖改變社會主義制度和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歷史上「左」錯誤氾濫時間長、影響深,帶著一些革命色彩,容易迷惑人,需要提醒領導幹部要特別注意防止「左」干擾,是妨礙生產力發展原有模式和做法主要阻力。9 月 21 日,江澤民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正式批准了中國載人航太工程。
(本文來自維基百科,略有刪減: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9F%E6%B3%BD%E6%B0%91)
(未完,請看下篇)